别把人情做成一锤子买卖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有许多人抱着“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态度,有事时就想起朋友来了,办完事后就过河拆桥,把朋友抛在了脑后。此类人大多会被抛弃,没人愿意再给他帮忙。
王璐便有一个这样的朋友,那朋友是她高中三年的同学,而且十分要好。她们进入了同一所大学,刚开学,她就主动当了班级干部。有人说:地位高了,人就会变。自从她上任后,见到王璐,有时干脆装作没看见,日子久了,王璐就疏远她了。但她有时也会突然向王璐寻求帮助。出于朋友一场,王璐总是尽自己所能。可事后,她老毛病又犯了,王璐有种被利用的感觉,却无奈于心太软。就这样她大事小事都找王璐,其他朋友劝王璐放弃这份友情,因为这种人不值得交往。当王璐下决心与她分开时,她伤心地流下了泪:她除了王璐竟没有一个朋友。
像例子中王璐的那位朋友只会用“互相利用,互相抛弃,彼此心照不宣”来交际,而不去深思人情世故的奥秘之处,这种人很少会得到朋友,更不用说朋友的无私帮助了,他们更加无法达到人情操纵自如的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实用型”人物的眼中,所谓的“人情”便是你送我一包烟,我给你几块钱,就像借债还钱,概不赊欠。这种一次性的交际行为看似洒脱,实则包含了太多的困惑与无奈。诚然,受助者也许在短时间内不愿再次开口求助,而实施援助行为的一方其实也没有必要固守“事不过三”的古训,当人家确实有困难而无能为力的时候,尽管你已经帮助过他,尽管他不好向你开口,但作为知情者,你不应无动于衷,不妨再次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事实上这种“后继”的交际行为能够赢得更大的“人情效应”。但是,无论何种情况下你都应该将人情做好,尤其是办完事情后千万不要过河拆桥,而应该时时铭记着别人的好处,经常保持必要的联系。唯有这样,你的关系网才会牢不可破。
这样的人固然是比较极端的,但是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人:他们从来不知道储存自己的人情账户,常常会把自己的人情用尽,甚至透支,在和这样的人打过一次交道之后,恐怕很少有人愿意和他打第二次交道了,人情被他做成了现炒现卖的一锤子买卖。
当医生的刘女士早在两年前曾因自己孩子转学一事求过教委的一个同学,而且也送了些人情钱,可对方没要。这下可好,在接下来的两年内,那位同学便多次带着亲人、朋友来医院找刘女士帮忙,有些事根本不能办,像半价CT、婴儿性别鉴定、高价病房算低价,等等,着实给刘女士出了不少难题。还了人情的刘女士,后来就想办法渐渐疏远了这位同学,再后来俩人就索性不再交往了。
人和人相处总是会有情分的,这情分就是人情。有些人便喜欢用人情办事,但人情是有限量的,好像银行存款那般,你存得越多,可领出来的钱就越多。存得越少,可领出来的就越少。你若和别人只是泛泛之交,你能要他帮的忙就很有限,因为他没有义务和责任帮你大忙,你也不可能一次又一次要他帮你的忙,这是因为你的人情存款只有那么一点点。如果你要求的多,那就是透支了。人情一旦透支,那么你们的情感就会转淡,甚至对你避之唯恐不及,于是,用过几次人情之后,你们的人情也就断了。
然而人做事也不可能不用搞人情,有时还是要用到亲戚朋友,换句话说,要动用到人情存款簿。那么要如何动用才不至于透支呢?其实方法也不难,只要能够把握住一个度就行了。
首先,要弄清楚你和对方的情分如何,是否厚到了能找他帮这个忙的地步。
其次,如果能不找人帮忙尽量不找人帮忙,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把这人情用在急需的地方。
再次,就算对方曾欠你情,你也不可抱着讨人情的心态去要求对方帮忙,因为这有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
最后,适度地回馈,“有提有存,再提还有”,不要把人家帮你当做是人家在还你人情而坦然接受,主动感谢对方,帮助对方,或者至少请吃一顿饭,送一点礼物,这是必须的。
如果你不了解这些,动辄找同学、朋友帮你的忙,那么就会发现,你慢慢变成了不受欢迎的人,你再也没有人情了,因为你的所有人情,都被你一次性透支光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