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揽功,因为功劳推不掉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不必揽功,因为功劳推不掉

不必揽功,因为功劳推不掉

孔子很欣赏一个叫孟子反的人,夸他从来都不夸耀自己的功劳,有一次打了败仗要撤退,他亲自殿后,掩护大部队,一直撤到城门下面。别人都特别佩服他的勇气,他这时候却一拍马屁股跑到了队伍前面,说:“哪里是我胆子大,敢亲自殿后?实在是我这匹马跑得慢啊!”

按理说,如果从“谦虚”的角度上来讲,这个孟子反做得有点过头了,即便是低调,也没孟子反这种低调法,完全不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但是仔细想想,我们才能看到孟子反所展现出来的,并不是谦虚,而是极为高明的智慧:不揽功。

古代的朝廷就是一个大职场,而且比现在的职场凶险百倍——那时候的老板,是要砍员工脑袋的。在无数颗脑袋落地之后,痛定思痛,官员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功高盖主要不得。”并且举一反三,不光不能揽功,而且要把功劳让给老板。

西晋名将王濬于公元280年巧用火烧铁索之计,灭掉了东吴,三国分裂的局面至此方告结束,国家又重新归于统一,王濬的历史功勋是不可埋没的。岂料王濬克敌制胜之日,竟是受谗言遭诬陷之时,安东将军王浑以不服从指挥为由,要求将他交司法部门论罪,又诬陷王濬攻入建康之后,大量抢劫吴宫的珍宝。

这不能不令功勋卓著的王濬感到畏惧。当年消灭蜀国,收降后主刘禅的大功臣邓艾,就是在获胜之日被谗言构陷而死,他害怕重蹈邓艾的覆辙,便一再上书,陈述战场的实际状况,辩白自己的无辜,晋武帝司马炎倒是没有治他的罪,而且力排众议,对他论功行赏。

可王濬每当想到自己立了大功,反而被豪强大臣所压制,一再被弹劾,便愤愤不平,每次晋见皇帝,都一再陈述自己伐吴之战中的种种辛苦以及被人冤枉的悲情,说到激动之处,也不向皇帝辞别,便愤愤离开朝廷。他的亲戚范通对他说:“足下的功劳可谓大了,可惜足下居功自傲,未能做到尽善尽美!”

王濬问:“这话什么意思?”范通说:“当足下凯旋之日,应当退居家中,再也不要提伐吴之事,如果有人问起来,你就说:‘是皇上的圣明,诸位将帅的努力,我有什么功劳可夸的!’这样,王浑能不惭愧吗?”王濬按照他的话去做了,谗言果然不止自息。

立了功,其实是很危险的事情。一个“居功自傲”的罪名就能把人给灭了,还不提那些羡慕嫉妒恨的同事。若是不了解这种孤立无援的后果是不能自保的。把功劳让给上司,是明智的捧场,稳妥的自保。

因为大多数上司是闻功则喜,在评功论赏时,上司总是喜欢冲在前面。而犯了错误或有了过失,许多上司都有后退的心理。这个道理古今一般,因为是人的本性。

所以,在工作中,假如我们努力完成了一项对公司非常有利的业务,照理说应该受到公司的嘉奖和上司的表扬,在众人面前也能露脸,但是如果能够将功劳让给上司,那将是另一番情景。能得的嘉奖一点都不会少,还能得到上司的青睐,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当代社会已经没有了古代朝廷的残酷,上级和下属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也相对更平等了。这当然不是说我们可以大胆揽功了,而是说,如果我们也成了手下管着几号人的主管,那么作为上级,下属可以主动把功劳让给我们,但上级却不应该主动去抢下级的功劳。

某公司的营销主管李卫很民主,常会听取下属的意见:“这看法不错,你将它写下来,这星期内提出来给我。”下属们听了这话会很高兴,踊跃地做各种企划,大家争着提供意见,当然,其中的大部分也都为李卫所采用了。然而,每一次发表考绩,这一切却都归功于李卫一人。一年后,李卫就完全为下属所讨厌了。

李卫感到很迷惑,不了解下属讨厌他的原因,心想:“是他们的构想枯竭了吗?那么再换些新人进来吧!”于是和其他部门交涉,调换了几个新人。

一进来,李卫就向他们提出一个要求:“我们营销部,传统上是要发挥分工合作的精神,希望大家能够同心协力,提高营销部的业绩。”然而,并无人加以理会,他们心想:“营销部的功绩,最后都归于你一个人,你老是抢别人的功劳,一个人讨好上司。”

将自己部门内的成绩完全归功于自己,是作为一个领导者很容易犯的毛病。任何工作,绝不可能始终靠一个人去完成,即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协助,你也要表现由衷的感激,绝不可抹杀下属的努力。作为一个领导者,这是绝对要牢记的。

一个让下属放心追随的领导者既不会独占功劳,也不会诿过于下属,他们在下属的心里就像一棵可以乘凉的大树,是他们真正可以依靠的靠山。

总之,功劳这东西是虚的,你揽或者不揽,它都在那里,即使你推掉了功劳,绝口不提自己的贡献,人们也是看在眼里的。不揽功,非但收获了功劳,而且收获了别人的尊重、上司的青睐,何乐而不为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