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多了路好走
国人的朋友观有误
朋友不是用来办事的
朋友多了路难走
中国人一向好结交朋友。因此,有关朋友的俗语特别多。比如“朋友多了路好走”“多个朋友多条路”,评价某个人特别喜欢交朋结友,多是充满赞美、褒扬之词。某某人因一生朋友多多,因而一生往往会备受人们敬重。《水浒传》中绰号“小旋风”的柴进,在交朋结友方面就很不一般。这个人因血管中流着前朝(宋是在后周王朝基础上建立的)皇族的高贵血液,一直受到当朝(《水浒传》的背景时代是大宋)“丹书铁券”的特权保护,本该奉公守法,低调做人,好好地当个“良民”。不料柴进却喜欢结交一些专门对抗政府,甚至犯下了杀人放火一类“弥天大罪”的“道上”朋友。这本来是犯大忌的事,在江湖中却特别受人称道。林教头、宋公明、武二郎等好多英雄好汉,都受过他的周济。不经过柴进的私家庄园这个“通道”,许多英雄恐怕都上不了梁山。
但是,国人中不少人的“朋友观”存在着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许多好交朋友的人,多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特征。很多人习惯将朋友进行分类,如“酒肉朋友”(常在一起吃吃喝喝的),如“益友利友”(交之有益,互相帮助;结之有利,互利互惠)。再上点“档次”的,还有什么“诤友”(从字面上看,大意当是可“以言与之争”,见着面时一般会说真话、实话,甚至敢提出不同的意见,道朋友的“短”)。按常理讲,人生苦短,一生中倘能交上几个“酒肉朋友”是最好的。因为“食色,性也”,“食”是第一位的。“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心头慌”,食之佳肴,首当酒和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倘“三月不知肉味”,又何其苦。因此,当某君有了一瓶得之不易的陈年老酒,又恰逢朋友打了一只野猪或野兔,约上几个朋友,谈笑间胡吃海喝一番,此类聚会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乐趣,却不知为何多被“正人君子”视为错,视为非。某人一生中,倘只交了几个这样的“酒肉朋友”,往往不仅在家人那里通不过,就是在朋友圈中也会没有面子。必被亲朋以“光交些酒肉朋友,又有何用”一类话语责斥之。
由于世间多数人都持这类认识,于是交朋结友中的许多问题也就出来了。如某人一旦已被某人视为朋友,从此就得“时刻准备着”,为朋友所“用”。别小看这个“用”字,其基本要求、准则当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遇到小事,则可能为朋友破财破钞;遇到大事,则需要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总之,为朋友,必须在所不辞;为朋友,必须勇往直前,即使死了,也死而无怨,死得其所。这种情况对多数人来讲,也许都会感到非常困难:比如,某人贵为一个掌管着工程大权的“工部侍郎”,那就必须得“宰一截马路”出来让朋友承包修建;某人贵为“批发”官帽子的“吏部尚书”,则必须拿几顶出来给朋友乃至朋友的朋友戴上。否则,就“不够朋友”。而一旦被视为“不够朋友”并因此得罪了朋友特别是“老朋友”,以后也许就会感到在朋友圈中难以“混”下去,此生也许就不敢再交朋友。最终,倒给弄成了个“孤家寡人”。据称,近有某“封疆大吏”,在临死之前曾称自己一生最大的悲哀是“同志多,朋友少”。闻此观点,悲矣。倘周围都是一批等候着要“用”自己的“朋友”,如何应付得过来!从古至今,有很多贪官污吏,都是在入狱后纷纷发现,此生无非错在交了几个不该交的“朋友”。后悔否?望更多的人深思。
不少人所托“朋友”之事,又多为违反原则之事。有智者言,国人中有很多人没有西方人倡导的那种“原则精神”。其意大约是,对什么事才该找朋友办,朋友能办不能办,朋友办不了又怎么办,没有个基本的原则、起码的标准。加之体制原因,很多人感到要办个事很难。要么低三下四,要么忍气吞声。而“人不求人一般大”,又是许多人都懂得的道理。为了办事时方便,为了将“低三下四”变成“扬眉吐气”,大凡有事的人,一决定要办某事,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凭自己的关系、手段,先去托一下“朋友”。特别是倘遇着有与“朝中人”刚好是“朋友”的,那欲办事者就会喜不自胜。至于别人的难处,如在不在职权允许的权力或影响力范围之内、照此办理了会给别人留下个什么“把柄”或“后遗症”,都不是那托人者考虑、关心的事。这种心态及行为常常将那被视为“朋友”的人置于进不得、退不能的“两难”境地。有时,是不该、不能这样去帮;有时,是根本帮不了;还有时,则可能是帮了朋友,往往又会伤及了另一方。倘那另一方也非“寻常之人”,弄不好,不仅办不成事,说不定还为此丢了“饭碗”,甚至引来牢狱之灾。
有道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许多局外人常喜欢用“一阔脸就变”的话,责怪“政治圈”内的朋友;用“越富有越抠门”的话责怪“经济圈”的朋友。按这些人的逻辑,既然叫“朋友”,你那手中的权,你那身上的钱,就都该有我的一半。也许,这就是《史记·陈涉世家》中所记载的陈涉在“与人佣耕”时,没忘了对身边那几个伙伴说的那句“苟富贵,毋相忘”的真正动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