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之未尝形色》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受之未尝形色

【原典】

韩魏公因谕①君子小人之际②,皆应以诚待之。但③知其小人,则浅与之接耳。凡人之于小人欺己处,觉必露其明以破之,公独不然。明足以照小人之欺,然每受之,未尝形色④也。

【注释】

①谕:告诉,使人知道。②君子小人之际:与君子小人交往的时候。③但:只要。④形色:表现在脸色。

【译文】

韩琦说,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应当以诚相待。只要知道他是小人,与他交往浅一点就行了。一般人遇到小人欺负自己的时候,只要察觉到了就一定会揭穿他,而韩琦却不是这样。他的贤明足可以认清小人的欺人行为,但是他每每遇到小人的欺负,都接受下来,从来不在脸上表现出不满的情绪。

【延伸阅读】

古语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谓只要有足够的诚意,他人就一定会受到感化,坏人会变得不坏,好人会变得更好。古代也有很多类似的故事,著名的如孟姜女哭长城、感天动地窦娥冤等。持上述观念的人,大抵是孟子的“人性本善”的信徒。他们相信人本质上是好的,而社会上之所以存在那么多坏人,不是因为本质上有问题,而实在是他们的善心被蒙蔽了,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回它,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求“放心”。韩琦大体也是信奉这样的理论,所以他主张对所有的人都要以诚相待。当然这种“诚”是出于相信“人性本善”的友好,与不自欺的慎独之“诚”不同,因为后者要求无差别的一致。然而身处复杂的社会,与诸色的人相处,要做到一视同仁,的确很难,似乎也不现实。

事实上,就韩琦来说,他也没有完全贯彻。在他的眼中,小人和君子界限是泾渭分明的,应对君子和小人的态度也是判然清晰的。俗语有言“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虽然描述的是两种人的交往特点,但也说明了君子一贯淡然的交际习惯,其中当然包括对待小人。但是韩琦与小人交往要浅的戒律,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交往的是君子的话,则不妨深入些。因为前者可以减少麻烦,而后者却能增加好处。两相比较,韩琦对待小人实在算不得“诚”,他的处世态度中,有着明显的功利的考量。他甚至还没有如邵雍那样,将小人视为君子的砥砺之器,而是首先采用回避的态度,回避不及才坦然承受之,他较之凡众胜出的也仅在于他的忍耐力,至于如孔子所谓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的境界,则似乎还有不少距离。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