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原文|注释|赏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①,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②,月照花林皆似霰③。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④。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⑤。
谁家今夜扁舟子⑥?何处相思明月楼⑦?
可怜楼上月裴回⑧,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⑨。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⑩。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赏析
①滟(yàn)滟:水波闪光貌。
②甸:郊野。
③霰(xiàn):雪珠。
④汀:水边平地。
⑤青枫: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浦:水边、岸边。常是分别之处。
⑥扁舟:小舟。
⑦明月楼:明月下的闺楼。
⑧裴回:同“徘徊”。
⑨逐:随。月华:月光。
⑩“鸿雁”二句:这里是一种联想,有双关意。一层是想到月光下的广大空间,有两地相隔遥远之意。一层是暗示没有音信(因为传说鸿雁和鱼可以传信)。这种联想是由“相望不相闻”自然而生,因而又逗起下文的梦想。
11、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北渤海边上,现已沉没。潇湘:水名,潇水在湖南永州汇入湘江称潇湘。此处泛指地北天南。
12、摇情:摇荡情思。
赏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写春江水涨的阔大景象,与王湾“潮平两岸阔”(《次北固山下作》)差不多的意思,但一直与海齐平,似乎气象更要阔大得多,并带出下句,把海上升起的明月纳入同一个画幅之中。用“生”而不用“升”,与同时代的张九龄那首著名的《望月怀远》一样:“海上生明月”,表现出明月突出从海上出现而非冉冉升起的感觉,似乎更有一种突然跃入眼帘的惊喜感。至“汀上白沙看不见”,以上八句写春、江、花、月、夜,境界幽美而阔大。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八句写描写月色的皎洁、纤尘不染,由见月而发出疑问:江上什么人最先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最早在什么时候照到人身上?当然,这是没有答案的。诗人接下来感叹月亮永恒闪耀而人生却短暂即逝,并以长江流水暗示无穷无尽逝去的时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十二句以女性口吻写缠绵愁思,这是齐梁以来乐府诗的一贯手法。它以“相思明月”为主旨,写“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写离愁像月光一样在门帘上隔不断也卷不起,在捣衣砧上拂也拂不去,写“愿逐月华流照君”的依依深情。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用花落水流、江月西斜感慨时间流逝,春天快要过去,而离人还未归家。“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碣石山在河北,潇湘水在湖南,这里用碣石、潇湘相距万里再次伤感离人相去之远。西落的明月把一片伤感惆怅洒遍江树。最后两句以江月结束,照应开篇的以江月起兴。开篇的勃勃生机归于结尾的一片静谧而余音袅袅。
“春江花月夜”属于“清商曲·吴声歌”,即吴地一带的乐府。《旧唐书·音乐志》说创始于陈后主,可能是陈后主采用吴地流传的民歌乐曲改编而成的。张若虚是扬州人,也就是吴人,也许很熟悉它的体制,便用它来写成乐府诗,但也有可能在张若虚的时代“春江花月夜”的乐曲与歌辞已经完全不相干了,张若虚只是借“春江花月夜”五个字的意境来写自己的人生感慨。而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春江花月夜》的乐曲不过是后人的创作了。
应当说,这首诗无论从结构章法还是从意蕴情感都并非张若虚的独创,而正是初盛唐诗所流行的特色。比如它的歌行体制如四句一转韵、铺陈的表现手法以及节奏的表现都与初唐的七言歌行相似,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等;另一方面它带有女性意味的对青春韶华的慨叹和伤感,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等相近。但是,这首《春江花月夜》之所以能“以孤篇压倒全唐”,在于它以阔大的时空、阔朗的境界、明亮的色彩,流畅婉转地表现出关于人生伤感与宇宙意识的主题,体现出明媚的青春意识和淡淡的伤感,这使他相比刘希夷的纤弱要更爽朗些,更接近盛唐意味,而他的诗歌在表现春江花月夜的美好景色时所营造出的兴象玲珑、浑融一体的优美意境,也已经体现出盛唐诗的气象。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