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元量《湖州歌九十八首》之三十八

作者:汪元量 栏目:汪元量诗集 2020-05-25 15:07:10

汪元量《湖州歌九十八首》之三十八

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入侵南宋的元军进驻湖州(今浙江吴兴),派人向南宋朝廷逼降;随后,将宋母后、幼主、宫女、内侍、乐官等俘虏北去。在南宋宫廷里担任琴师的汪元量也同行,写了九十八首题为《湖州歌》的组诗,记述当时议降、乘船北上及到达元大都(今北京市)的情景。下面是这组诗的第三十八首,摄取的是北行途中的一个画面。

青天淡淡月荒荒,两岸淮田尽战场。

宫女不眠开眼坐,更听人唱《哭襄阳》。

诗的前半首写从船上眺望到的景色。首句“青天淡淡月荒荒”,写月夜的天空,是仰视所见。本来天还是平时的天,月还是平时的月,但此时在诗人眼底笔下,天色是这样惨淡,月色是这样荒寒,从而把行色烘托得格外凄凉。次句“两岸淮田尽战场”,从夜空写到地面,是平视所见。平时长满农作物的运河两岸,经过战乱,这时在月光下只见疮痍满眼,一片荒芜。这一句实写所见景象,而字里行间隐含着诗人对这场侵略战争的无比愤恨,也展示了人民在战争中所承受的巨大苦痛。可以与这句诗参读的有《湖州歌》的第三十二首:“芦荻飕飕风乱吹,战场白骨暴沙泥。淮南兵后人烟绝,新鬼啾啾旧鬼啼。”还有第四十九首,“长淮风定浪涛宽,锦棹摇摇上下湾。兵后人烟绝稀少,可胜战骨白如山。”汪元量的《湖山类稿》及《水云集》中以大量篇什记述了宋亡前后的史实,被后人推为“诗史”。诗人笔下描摹的当时淮河平原的凄惨景象,正是我国历史上这场民族大灾难的片断写照。

诗的下半首由景入情。第三句“宫女不眠开眼坐”,从远方写到近处,从船外写到船中,从景物写到了人。画面上出现的是一位不眠的宫女。其所以不眠,如《湖州歌》第十首所说,“靠着蓬窗垂两目,船头船尾烂弓刀”,在全副武装、杀气腾腾的元兵押送下,是不易安寝的,也如第三十首所说,“抛却故家风雨外,夜来归梦绕西湖”,在归思乡愁的煎熬下,更是难以入睡的。这里写的是宫女,当然不眠的还有诗人自己;这里只写了人物失眠的状态,而在诗句的背后,自可想见人物的处境及其内心活动,但诗人没有紧承这一句去写失眠者的不幸身世和愁苦心情,却在结句“更听人唱《哭襄阳》”转而写由外界传入失眠者耳中的凄凉呜咽的《哭襄阳》歌声。这篇末的歌声,点破了本是一片死寂的画面,也把诗篇的气氛渲染得更加悲怆。

这里,诗篇最后写到《哭襄阳》,不仅起了渲染气氛作用,也起了画龙点睛作用。元军于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大举侵宋时,襄阳首当其冲。当地军民在吕文焕指挥下苦守六七年之久,牵制住了元军,而当时执政的贾似道始终坐视不救,在临安(今浙江杭州)过着粉饰太平的生活。结果,襄阳一失守,元军就势如破竹,直下临安。诗人在《醉歌》第一首中曾写了这一事件:“吕将军在守襄阳,十载襄阳铁脊梁。望断援兵无信息,声声骂杀贾平章。”广大的人民对此非常痛心,因而在民间流传开一支《哭襄阳》的歌曲。诗人就借这支歌寓意深长地点出了船中人之所以国亡家破、沦为俘虏的直接原因,也通过这支歌表达了自己的一腔悲愤,从而在诗的终篇处留下了启人深思的篇外之意、弦外之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