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树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发表于1922年8月18日
(选自《沫若诗词选读》)
【赏析】
李白一首《静夜思》脍炙人口,那是写思乡别绪。郭沫若的《静夜》也是写在异国他乡的遐想,大概是夜的沉静,最易勾起人们的愁绪,致使古今诗人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这首《静夜》,思绪更为悠长,联想更为具体。诗的上节写景,下节抒情。写景融入了主观意念,景中有情;写景又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正是“一切景语,皆为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整首诗似一幅中国的山水丹青,于朦朦胧胧、似有似无的线条中,寄予了无可名状的情调。诗的第一节是实写,画面的展开突出了“静”字。淡淡的月光笼罩了松林,白云中隐约可见点点疏星。月色带给人的是宁静、祥和。然而“静”与“不静”是相互依存的。正是这“静”给诗人以遐思的客观环境,反衬出诗人心绪的缭乱。第二节集中描绘诗人的情思。起句“天河何处”用设问句式,透露出诗人内心掀起波澜。“天河”暗喻祖国。身处异国,无法回归,纵有千言万语,如何诉说,只有在浓密的海雾中寻觅。最后两句“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引用了《太平御览》中的典故。鲛人是传说中的人鱼。珠是珠宝、珍珠。《博物志》道:“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典故中的鲛人流珠,是感谢主人的厚待。而诗人在这里想到在异国海边,会有“对月流珠”的鲛人的幻影,投射出自己眷恋祖国、怀念故乡的心境。
本诗的语言娟秀,清隽、淡雅之中见幽美。诗作格调典雅,音韵和谐,笔墨经济,寓意深长,富有古典诗词的风味。
(刘可)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