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职场,“差不多”要不得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身处职场,“差不多”要不得

胡适曾经写过一篇家喻户晓的《差不多先生传》:“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他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放眼现代社会,这样的“差不多”先生依然随处可见。他是“敷衍精神”的代表人物,无论大事小事,均不精益求精,只求一切“差不多”就可以了。这样的人在生活中或许是受人欢迎的,因为事事不讲求完美、不计较、不较真,所以显得性情豁达、开朗大度,人们自然愿意与之交往。但是如果将这样的态度也带到工作中来,那么无论是老板还是上司,都不会欢迎这样的下属。因为“差不多”先生在工作中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敷衍了事、不思进取,无论做什么事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样的人是不会将自己当作企业的主人的,自然也就不会拿出十二分的精神来钻研业务、提高技术水平,他们只是为了拿薪水而在混日子。这样的人永远只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甚至会因为时代的进步而造成自身的退步,自然不可能得到重用,因为企业追求的是高效率人才,所以这类人也是最有可能出现在被辞退的黑名单上的人群之一。

美国第25任总统麦金来在得克萨斯州的一所学校演讲时曾经说过:“在人生中,比其他事情更重要的是将每一件事情尽量做得完美。”自然,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事,但是若以“完美”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对所从事的每一项工作都力求完美,那么你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做出卓越的成就。

美国一家公司与中国签订了一项巨额合同,订购一批价格十分昂贵的玻璃杯。为此,美国公司专门派出了一位高管来到中国公司监督生产。

美国的这位高管对产品质量要求十分严格,对任何一个生产环节都亲自巡查,毫不放松。这一天,他来到检验车间,发现工人们正在检验玻璃杯,边上放了一些被挑出来的杯子。高管问:“为什么将这些杯子放在一边?”工人回答:“这些都是不合格的杯子。”高管拿起一个合格的杯子,又拿起一个不合格的杯子,仔细对照了一番,然后说:“这两个杯子不是差不多吗?”工人笑着说:“‘差不多’就是‘差很多’。”他指着不合格的玻璃杯壁上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气泡说:“你看,区别就在这一个小小的气泡上。虽然当时很难发现,但是用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容易爆裂。虽然这样一个小气泡,客户很难发现,但是我们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

美国的高管非常感动,当天晚上他就给总部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自己已经完全没有必要再待在中国做生产监督了,因为这样一个追求完美的公司是值得信任并可以长期合作的。他建议公司立即和中国的这家公司签订长期的供销合同。

中国的这家公司以高标准、严要求为自己赢得了美国公司的认同和赞赏,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巨大的利润空间。若是抱着“差不多”的心态,公司就不可能获得美方信任,更不可能获得与他们的长期合作。有人说,成功与失败往往就在于最后的一哆嗦。有的人为了一项工作付出了99%的努力和精力,但是到了最后一步,因为眼看胜利在即,所以掉以轻心,认为“差不多”就行了,结果功败垂成、功亏一篑。

所以说,“差不多”是人生进步的最大阻碍,如果你想攀上事业的高峰,就一定不能做职场上的“差不多”先生。即便你有出色的才能,也要以追求完美的标准要求自己,尽职尽责,为企业、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假如你没有出色的才能,那也不要紧,只要你以追求完美的标准要求自己,也一样能够在平凡中展现卓越,做出出色的业绩。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