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千不如做一件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说一千不如做一件

企业家应该都是有梦想的人。爱迪生在没有发明电灯之前,发明电灯只是个想法;贝尔发明“电话”前,“电话”也只是个想法。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之成为石油大亨,也是源于他“有一天,我要变成百万富翁”的想法。

中国早在明朝就萌芽航天梦。当时有个叫万户的人,将火箭绑在自己身上想飞向太空,虽然壮志未酬,世人却非常敬仰他的举动,国际天文联合会特地以他的名字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山”。这是对有梦想的人的一种肯定。

陈春先,生前为华夏新技术开发研究所创始人。他的科学研究,填补了国内一项科研空白;他的创业成果,衍生出了闻名中外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他是我国“民营科技第一人”,也是名副其实的“中关村第一人”。

2007年《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百人榜》这样评价他。那是1980年的冬天,在北京的中国科学院的一个仓库门口,46岁的陈春先站在寒风中,与前来的骑着自行车的人一个个热情地打着招呼,相约的人共有14个,每个人都相貌文弱,语调温和。

他们都是中科院物理所、电子所和力学所的研究人员,我国的高级知识分子。这些人都是被他热情地发动起来的,他们要在科学即将到来的春天,在中关村的一个仓库里,办起国内第一个民营高科技企业——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而这就是“中国硅谷”的第一声鸡鸣。

从此,也撬起了中国高科技产业在中关村乃至全国掀起一场智慧风暴。陈春先是中国科学院的大科学才子,早年曾留学苏联,因成绩优秀受到过斯大林的接见。

当时,陈春先的学科是十分前沿的核聚变,他在国内第一个建立了托卡马可装置,并在合肥创建了核聚变基地。1978年,在中国科学院评聘的第一批10名教授级研究员中,他就是其中之一。

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的头两年里,陈春先曾经三次访问美国。在去了美国硅谷和波士顿128号公路以后,报国心切的他深感中国也应该有自己的硅谷,让中国科学院多年沉睡在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有价值的商品。

回国后,陈春先多次在各种场合呼吁。在他的方案中,甚至已经确定了“中国硅谷”的具体地点北京中关村。中关村,今天被人们称为“中国硅谷”,昔日,只是北京城北面的一个小村庄的名字。

1949年以前,这里有70户人家,人口也只有276,周边的坟地就占了全村土地的30%还多。1952年,北京大学迁入燕京大学校址,燕京大学并入北大和清华。

1953年,共和国政府决定选址中关村建“中关村科学城”,中国科学院院部和其他一大批国家科研院所也迁址于此,一大批大专院校也来海淀安营扎寨,从此,使中关村成为科教文化人才的积聚地。

在陈春先的眼中,“这里的人才密度绝不比旧金山和波士顿地区低,素质也并不差,总觉得有很大的潜力没有挖出来”。陈春先从美国第三次考察回来以后,决定在此创建“中国硅谷”,使之成为“技术扩散地”。建“技术扩散地”,从哪儿做起?

陈春先感到说一千不如做一件,就先从我做起。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从1980年的冬天到1983年春天,他与海淀区4个集体所有制的小厂建立了技术协作,创建了海淀区技术实验厂和3个技术服务机构。

陈春先的目标就是把“束之高阁”和锁在“保险柜”里的技术扩散到企业中去,实现科研与企业的实践相结合,使科研在企业变成实实存在的果实。

当时,陈春先创办公司的举动,不要说在外部,就是在中科院内部当时也引起了一个不小的震动,直到1983年新华社记者潘善棠写了一个内参——《研究员陈春先搞“新技术扩散”试验初见成效》以后,一些领导还在反对。

这份内参,引起了中央领导人的重视并做了批示,也由此引起了北京市领导和海淀区领导的重视,从此,放宽了在中关村办公司的政策,使中关村的发展获得了第一次良机。

看到了陈春先在中关村点燃的星星之火,于是,“科海新技术公司”、“京海计算机技术开发公司”、“四通公司”、“信通公司”、“中科院计算机所新技术公司”等在1983年、1984年两年里都如雨后春笋般地相继诞生了,中关村迅速变成为“北京电子一条街”。

陈春先的公司虽然与后来的联想、北大方正、清华紫光等后起之秀不能同日而语,始终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他的公司做过的最大一笔业务是帮助一家美国公司做数据录入,为此,他聘用了100多个大学生。

如果顺利,一年可以得到30万美元的收入,但是,这个业务后来也半途流产了。在十多年的日子里,他多次卷入经济纠纷,甚至还两次遭人绑架。在与旧体制的斗争中,第一批“吃螃蟹”的创业者一个个都倒下去了,但陈春先两袖清风。

在陈春先临逝世前,为了生计甚至出租了一间房子给别人。很多人认为,如果他当初不“下海”,一直在实验室工作,无疑将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中科院院士等。谈起这些问题时,陈春先对自己当初的选择没有丝毫的后悔之意,感到“每一代人只能做他当时认为最重要的事”。

陈春先的公司虽然不太成功,但正像《智慧风暴》作者王宏甲在他书里所说的:“中关村起来了,而且必将以其知识经济地位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前途发生巨大影响”,他立意的把中关村建设成为“中国硅谷”的愿景正在实现。

2004年8月9日,陈春先逝世了。他在“科学的春天”到来之际,满腔热情倡导把知识变成经济的一个报春的先驱地位,记在了中关村发展的历史簿上。

没有激情就没有创业,就没有伟大创业的行动。“中关村第一人”陈春先就是一个报国心切,对创建“中国硅谷”有格外激情的人。而这种激情来自他心中强烈渴望祖国迅速强大、崛起的热情。

所以,陈春先才没有因为自己当初的选择而没有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中科院院士而感到丝毫的后悔之意,才认为“每一代人只能做他当时认为最重要的事”。

历史是公正的,人民是公正的,党和人民不会忘记20世纪80年代那些中国改革的先驱者。在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百人榜》上,“中关村第一人”陈春先榜上有名就说明了这一点。

我们学习他,就是要学习他“说一千不如做一件,就先从我做起”的脚踏实地的精神,学习他在创建“中国硅谷”中,坚持“自己事小,国家事大”,“做他当时认为最重要的事”的思想境界和胸怀。

陈春先办的公司虽然因为多种因素不太成功,但他一心创建“中国硅谷”的目标今天已经实现了。中国的中科院院士有很多,但发起创建“中国硅谷”的第一人只有他一个。这不就是他最大的人生价值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