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孟子是战国时邹人。孟子年少丧父,由母亲仇氏一手带大,这位伟大的母亲为了让孟子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三度搬家,并亲自教导孟子,而流传有“孟母三迁”与“断机教子”的故事。

据说,孟子曾受学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于学成后亦效法孔子招收弟子并周游列国。虽然孟子曾接获梁惠王、齐宣王的召见,可惜他接近现代民主观念的思想如“仁政”“王道”未受到重用。到了晚年,孟子回到家乡讲学,并将自己的理想抱负由弟子辑录成书,取名为《孟子》。

《孟子》共七篇,十四卷,内容记载了孟子的言论及事迹,其中包括承自孔子“仁”的“性善说”,是孟子对于道德价值根源的阐述。至于孟子的政治思想在当时则是十分前卫的,他认为施政应以民为本,可说是最早提出“人民是头家”的学者。

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时排除《孝经》而纳入《孟子》,从此成为经书之列。南宋时,朱熹将《中庸》《大学》《论语》《孟子》并列,后人称之为“四书”,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古文“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便是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中,原文为: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这段话的意思是,孟子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先王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才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用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施行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转动它那么容易。之所以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假如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都会有惊恐同情的心情——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讨厌那孩子惊恐的哭叫声才这么做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不行,这是自己害自己;说他的君主不行,这是害他的君主。凡自身保有这四种开端的,就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不可遏止。如果能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孟子的推导仍然是为了推行他那毕生的追求,即“仁政”理想。但他的推导本身似乎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倒是他那推导的前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在《论语·阳货》中,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但孔子既没有说相近的人性是什么,是善还是恶,也没有展开论述。而且,从我们的理解来看,孔子还主要强调的是后天教养的一方面。

孟子就不同了,他不仅展开了论述,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而且还举出了生动的例证论证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没有它,简直就不是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的人性理论的确是“先验论”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因为他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甚至带有生理性的色彩。

九·二一地震发生后,新闻画面里出现哀恸逾恒的家属,让电视机前的许多人也跟着落泪,并且出钱出力推动重建的工作,整个社会因为巨大的伤痛迅速地连成一线,人性在这个时刻闪耀动人的光芒,也让人坚信“人之初,性本善”——人出生的时候,最初的天性是良善的。

不过,继续观看电视新闻,将会发现,一件接着一件层出不穷的社会案件,人性的光辉立刻被大片乌云所掩盖,不禁令人怀疑,难道荀子所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才是真理?《荀子·性恶》认为,人的天性本质是自私邪恶的,所有呈现出来的善行,都只是人为的矫饰。

不论人性本善本恶,应该没有人从小就立志要当“坏人”。人的一生充满了选择,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结果,一时之间无法坚定意志,和邪恶自私妥协,自然容易导向黑暗之途。所以,孟子和荀子虽然对人的本性有不同的主张,他们对道德修养的观念却是一致的,不论在什么样艰难的环境,有志于君子之道的人,都要去恶向善啊!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