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修养自己,艺术地生活》人生国学智慧全集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修养自己,艺术地生活

南怀瑾先生说:孔子是很喜欢音乐的。过去的知识分子,对艺术与文学这方面的修养非常重视。人生如果没有一点文学修养的境界,是很痛苦的。后世的人,没有这种修养,多半走上宗教的路子。但纯粹的宗教,那种拘束也令人不好受的。所以只有文学、艺术与音乐的境界比较适合。

最近发现许多年纪大的朋友退休了,儿子也长大飞出去了,自己没事做,一天到晚无所适从,打牌又凑不齐人。所以我常劝人还是走中国文化的旧路子,从事文学与艺术修养,会有安顿处。几千年来,垂暮的读书人,一天到晚忙不完,因为学养是无止境的。像写毛笔字,这个毛笔字写下来,一辈子都毕不了业,一定是说谁写好了很难评断。而且有些人写好了,不一定能成为书法家,只能说他会写字,写得好,但对书法——写字的方法不一定懂。有些人的字写得并不好,可是拿起他的字一看,就知道是学过书法的。诗词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几千年来的老人,写写毛笔字、作作诗、填填词,好像一辈子都忙不完。而且在他们心理上,还有一个希望在支持他们这样做,他们还希望自己写的字、作的诗词永远流传下来。一个人尽管活到八十九十岁,但年龄终归有极限的,他们觉得自己写的字,作的诗词能流传下来,因而使自己的名声流传后世,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是永久性的。因此他们的人生,活得非常快乐,始终满怀着希望进取之心。以我自己来说,也差不多进到晚年的境界,可是我发现中年以上,四五十岁的朋友们,有许多心情很落寞,原因就是精神修养上有所缺乏。

我国是一个礼乐国家,有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古代的知识分子,不仅注意学问修养,安身立命,而且十分注意生活的格调和情趣。而二者是紧密相连的,修养既有思想上的,更有艺术上的审美陶冶,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德育与美育结合。在古代,德育和美育是真正结合在一起的,不像现在的流于形式。你看,古人写文作诗,道德学问,都离不开内在与外在统一的和谐之美,而这个,既是工作,又是生活的自娱。

孔子作为大学问家,可不是古板的学究。历史上记载,孔子十分注意生活情趣,他精通音乐,深谙乐理,具有很高的音乐美学素养。有一次,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赞不绝口,自称“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还曾向鲁国乐官师襄子学琴,10天后还是弹同一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另学新曲了。”

孔子说:“曲子虽熟,技巧还不熟。”

过了几天,师襄子又说:“技巧已熟,可以学新曲了。”

孔子说:“还没有领会曲子志趣。”

又过了几天,师襄子说:“已经领会曲子志趣,可以学新曲了。”

孔子道:“还未领悟出作曲者是谁。”

再过一段时间,孔子若有所悟地说:“此曲除了周文王,还会有谁能作出呢?”

师襄子肃然起敬:“此曲正是《文王操》!”

在一个热爱生活,有追求和修养的人眼里,生活永远是美好的,天天有新的希望。所以,也能在人生的苦中找到快乐。而艺术,就是生活和工作的点缀,是丰富人生,点燃内心真善美的最主要力量。艺术的核心是美,而最大的美就是和谐,所以艺术能和谐并润滑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和美丽。

日出日落,周而复始,生命短暂,而且有许多无奈,但人生又有许多快乐和美好,令我们永远不失去热情和希望,只要有热情和希望,生活就永远不缺少动力、信心、勇气和力量。而尽一生的力量完美提高自己,一生不懈,忠诚于自己的追求,又可见理想有多么的了不起!而这一切,都能艺术化地被我们再现,所以艺术长存。而我们真实的生活,同样可以艺术地来过。比如,在忙碌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生活情趣,无论是音乐、舞蹈,还是写作、绘画、旅游,等等,学会忙碌中适当放慢脚步,让节奏慢下来,享受一下生活,享受一下惬意,这就是热爱生活。所以,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把他与自己的人生理想相结合,融入自己的生命中,让自己快乐地工作;拥有一份自己的爱好,坚持下去,让自己在闲暇中能够自娱自乐,享受一个人宁静而有事做的日子,这同样是人生的幸福。同时,还可提高自己的修养,何乐而不为呢?

庄子在《养生主》中说:“人生命有限,而知识无涯,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劳神伤身。无何止地追求,是危险的。做好事不图名声,做坏事却不至于受刑,遵从天道,顺其自然,如此方不伤身心,保全天性,少有忧患,终享天年。”

庄子这是告诉世人,要“应效法大自然的变化”,但人生活在纷扰的世间,难免有烦恼痛苦,甚至纠结不断,这种情况下,调节自己的心态,善于艺术地生活,以此放松自己,也让自己的内心保持一份热情和美感,守护好心中的一方净土,这样才能愉悦身心。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