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齐鲁月·胶东之旅·青岛·碧屿回澜栈桥灯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朗朗齐鲁月·胶东之旅·青岛·碧屿回澜栈桥灯

早在五六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原始居民即在现青岛地区这一片土地上集群而居。考古成果表明,胶县三里河遗址的地层堆积可分两层,上层属龙山文化,下层属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距今约四五千年,大汶口文化距今约五六千年,均为东夷诸部落远古文化发展的两个阶段。今青岛市辖即墨县,春秋时期为莱国古棠地,战国时因其繁庶而与都城临淄媲美。前276年,据守即墨的大将田单以火牛阵袭击燕军,大获全胜。自此,即墨遂成历史名城。秦时设郡县,即墨始定为县,属齐郡。汉代,此地为胶东王属地,即墨是都城。唐五代时属河南道莱州东莱郡,宋属京东东路莱州东莱郡。元太祖二十二年隶胶州府。明洪武九年归胶州领属莱州府,清属登莱青道莱州府。而现青岛市所辖胶州市,在商周时亦为莱夷古地。隋开皇十六年,始置胶西县而省黔陬以入之,属密州。唐武德六年,划入高密,易其地名为板桥镇。唐代,板桥镇的海外交通已开始兴盛,高丽和日本的商贾、使臣、僧人常由此到中国内地,唐人也时由此往高丽等地,中东、阿拉伯的商人到此的也很多。宋哲宗元祐三年,复置胶西县,兼领临海军使,其时,板桥镇已为全国著名贸易港口之一。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宋与高丽贸易正盛,板桥镇为通道之一,曾建筑高丽亭馆。元、明以来,由于云溪河、胶莱河、大沽河等河泥沙淤塞,海岩外移,海水南徙20余里。但商船仍经常乘潮直抵城南门外,商业贸易仍繁盛不衰。史载,此地“商旅如云”、“帆樯若市”。清代因袭明制,胶西入胶州,隶莱州府,领高密、即墨二县。

清末,现青岛市区属即墨县仁化乡之范围,其中青岛口、女姑口一带已为海上贸易发达之地。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法国军舰击溃清福建水师,又转侵台湾、浙江等地,并且有以军舰北上,“由胶州进图北犯”京津之企图。清廷急令李鸿章加强对直隶、奉天、山东的沿海防务,后由于法舰队受挫于台湾、宁波,陆军大败于广西、云南,因而被迫与清廷议和,清廷遂撤青岛驻军,胶澳仍为无防之地。中法战争之后,有识之士纷纷呼吁清廷建立新式海军,加强海防。1885年,慈禧批准设立海军衙门,办练新式海军。1891年清廷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兵移防青岛,但建筑炮台经费“数目极微”,且所需军队亦不添募,因此,当时青岛地区防务力量薄弱,“勉强涂饰,虚有其表。”1897年11月,德政府借口“钜野教案”一事由上海向胶州湾进发。强行登陆之后,清军总兵章高元一退再退,12月4日,章高元按清廷旨意,率部撤至烟台。至此,青岛全部沦为德国制下。1898年3月6日清廷派李鸿章、翁同龢与德使海靖签订《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内容主要有借租胶州湾为军港九十九年,德在山东境内筑铁路两条并在铁路沿线30里内享有开矿权。此外德还享有在山东省内办事用人投资的优先权。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侵占旅顺,染指山东威海卫。一战爆发后,日本欲夺取德国所占胶州湾。1914年日德青岛之战,日军在正式接受德国投降之后,进入青岛并实行军管。1915年袁世凯政府接受日本所提之“二十一条”,至此,日本取代德国在青岛建立殖民统治。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胜利而告终,巴黎和会上签署的《凡尔赛和约》引起中国社会反对,北洋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青岛问题遂成为此次和会悬案一桩。1921年11月,华盛顿会议召开,会议通过《关于中国的九国公约》,公约中否定了日本在中国的特权和垄断地位,规定从前德国在青岛权利归还中国。1922年2月,中日签署《中日间解决山东悬案条约暨附件》。12月,中国政府派鲁案善后督办王正廷等官员接收青岛,从此结束了日本在青岛八年之久的辖制。

青岛位于黄海之滨,背依群峰,三面为万顷碧海环拥,“云护芳城枕海涯,风鸣幽涧泛奇花”。青岛海岸线迂阔,城区市南海岸有团岛湾、青岛湾诸湾及沿海岸的观象山等众山连绵。大小福岛位于登瀛村对面。所谓“登瀛”,即登临成仙或去日本。大福岛,也叫徐福岛,相传此地为徐福第二次出海时,聚集舟船、装运物资的泊舟之处。水灵山岛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成,有诗赞言:“山色波光辨不真,中流岛屿望嶙峋。蓬莱方丈应相接,好向居人一问津。”信号山位于观象山东南,历史上德国曾据此侵占青岛。此山素为青岛一带居民端午采艾挹露之处,民间亦流传关于端午风俗的传说故事。观海山、观象山与信号山成鼎足之势,水榭山亭,葱碧叠嶂,与青岛山、太平山、嘉定山诸山构成山色如带的自然景观。崂山,位于青岛市区东部,有“海上名山第一”之称,所谓“神仙之宅,灵异之府”。青岛市郊,有“群峭卫一尊”的大泽山、历代帝王屡屡登谒的琅琊台以及大、小珠山等。

田横岛横亘即墨县洼里乡东。两千多年前,齐王田横的五百壮士曾殉节于此岛,因而此岛因田横之名而声振。近人有诗言:“万斛涛头一岛清,正因死士忆田横。”现岛上义士墓尚存,碑文“齐王田横暨五百义士之位”,供后人缅怀、敬奉。青岛在历史上曾吸引和驻留名人无数,经学大师郑玄授弟子演习《周礼》,邱处机扬道弘宗,高僧憨山传佛颂经;清人蒲松龄苦撰《聊斋》,高凤翰诗书悯民,近人柯劭忞、康有为及闻一多、老舍、王统照、王献唐等人均在青岛创事为学,并留有故居旧迹。

近代德、日及西方诸强势力和文化的侵入与渗透,使青岛的城市建筑具有西方建筑的多种风格。八大关素有“世界建筑造型陈列馆”之称,二百多座别墅式楼房,因形就势,设计奇巧,几乎包括欧美二十四个国家的典型样式。其所以得名,是因其纵横交错的道路分别以山海关、正阳关、嘉峪关等八关命名。天主教堂位于观海山西面,原名圣弥爱乐教堂,为青岛市内最大的天主堂。教堂始建于1932年,由德人比鲁赫负责动工修建,历时两年,于1934年建成,一直保留至今。天主教堂主体建筑长80米,占地约2470平方米,为国内有名的天主教堂之一。

栈桥,为青岛的象征,坐落于青岛湾中部,探身在浩淼大海之中,如汲水卧龙,素称“长虹远引”。中法战争后,清廷强固海防。光绪十七年(1891),北洋大臣李鸿章派章高元驻防青岛。章高元军部四个营分驻沿海,并在胶州湾修建供军旅起卸货物的栈桥码头,从陆地伸向海面,故习称“栈桥”。1897年,青岛沦入德国制下,后德日两国在南段加修铁桥350米,并在桥面铺设铁轨。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胶州湾,1930年栈桥拆旧建新,在桥南端建一三角形防波堤,桥头呈“个”字形,以分海浪之力,并在桥头修建“回澜阁”。与栈桥在二三百米处隔海相望的,有一小巧如螺的岛屿,从空中俯视恰似一具古琴,故旧称琴岛。又因此岛与胶州湾内黄岛遥望,彼黄此青,又称“小青岛”。岛之巅有一座灯塔,为船只进入胶州湾的重要航标。每至夜色降临,塔灯与碧海波光交辉;若有明月皓洁,浮光跃金,栈桥之上的华灯数盏与之互映,恰又构成一处天然胜景——“琴岛飘灯”。有人诗言:“领略青山不在多,水中一岛小如螺。云鬟别有飘萧态,似向风前浴晚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