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滇黔韵·黔西之旅·草海·仙踪马迹话草海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城西南的草海,是贵州高原最大的淡水湖。因湖边沼泽地带有荆三棱、蒲草等几十种水生植物,犹如绿毯,故名草海。湖面约25平方公里,周围群山环抱,清泉喷涌,湖里鸥鸟翔集,鱼虾嬉戏,被誉为高原明珠。湖外还有大小海子(湖泊)一百多个。
草海的成因
草海形成的历史至少已有几百万年,其间由于地壳、气候的变化,几次成湖成田,据《大定府志》、《威宁县志稿》等记载,草海曾变化为草原和海田。其时草海“广袤十余里,水势自东而西,旧导为三流,有中河一,边河二。河侧有田千顷,谓之海田,咸可种稻”。清咸丰七年(1857)春夏,霪雨成灾,山洪暴发,草木夹泥沙堵塞大落水洞,积水无从排出,南北两河合为一,形成茫茫“草海”。当地人们也传说,以前草海未淹,岩头上山坡脚有个大落水洞,常有放牧的牛跌下洞里,一去无影无踪。于是人们传说里面有妖魔,在洞边修一土地庙来镇压,但仍有牛落下。小孩便在洞口周围插上枝条刺杆,以防牛掉入。天长日久,枝条长成灌木丛。一年,暴雨成灾,洪水夹泥沙带洞口灌木丛一起下坠,堵塞水路,洪水在地面形成草海。
六桥烟雨遇神仙
草海东南水面有六洞桥,因石砌桥环六孔而得名。沿桥有“烟柳长堤”,当年蔡锷兴师讨袁时曾在此检阅将士。长堤尽头有白泥山,山中有川主庙。传说八仙之一吕洞宾曾到此,故这一带风景命名为“六桥烟雨遇神仙”。
相传,当年吕洞宾扮成一位游方道长,周游四方,来至六洞桥头铺子山下,遇贫道士蒋某夫妇,得到他们多日的热情款待。吕洞宾感其倾家待客的热忱,临走时,长袖一挥,只见白花花的大米从袖里流出,转眼间装满了蒋道士家大小橱柜坛罐。他还从怀中取出一幅《八仙图》挂于中堂,然后飘然而去。蒋道士感激不尽,追至六洞桥头,百般挽留,死死扯住道长的后襟不放。道长含笑不语,轻轻一动,后襟被蒋道士扯下一块,便悄然而逝。蒋道士拿着扯下的衣角回家,心中疑虑不解,猛然见中堂上的《八仙图》里,吕洞宾的后襟正缺这样一块,才恍然大悟。
上帝庙里锁神马
草海由于湖面常涨常落,令人感到奇幻莫测。
传说有年五月,草海的水一天天少下去,当地彝族人民都感到奇怪。一天下午,放牛娃罗娃和都脚因丢失了一头牯牛,来到草海边找牛,一直找到傍晚,也未找着。天黑了,两个放牛娃走不动,躺在土坡下睡着了。罗娃很快进入梦乡。突然间,他看见丢失的大黑牯牛从天上飘然而下,落到草海边。只见它吃一阵麦苗,喝一阵水,草海的水立刻下去一尺多。罗娃明白了,原来是这个家伙喝去了草海的水。他拣起一块石头打去,大黑牯牛扬蹄腾空飞起,变成一匹栗色马。罗娃叫起都脚跟在后面追赶,他俩也随着栗色马飞起来。两人追到上帝庙,只见过道里有一匹泥塑的马嘴里衔着麦苗,腿上湿漉漉的。他俩正想走近看看,泥马猛地嘶叫一声,冲上来又咬又踢,两人挥动牧鞭迎战。正打着,一个老道士走过来问:“阿弥陀佛,谁打我的泥马?”泥马蓦地变回原形。罗娃和都脚忙上前说:“老仙师,你这马快要喝干我们草海了。”老道士愤愤地对泥马说:“几天不管,你就去损害百姓利益。来人啦,用桐油灌它的腿,用铜钉钉它的蹄!”说完,飘然而去。罗娃一下子醒了,忙拉过都脚一问,两人做了同样的梦。第二天,两个放牛娃带着草海边的农民来到上帝庙烧香拜佛,又用桐油灌了泥马的腿,用铜钉钉了泥马的蹄。从此,草海又恢复原样。据说神马的蹄被锁住后,它的影子变成彩虹,每当雨过天晴就想把头伸进草海喝水,却再也喝不到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