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无痕:深浅论》三国谋略智慧大全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踏雪无痕: 深浅论》三国谋略智慧大全

韬略的酝酿、制定、实施、完成,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以深密为运行的法则,这是三国韬略家们在血与火的实践中得出的共识。

早在战国时代,就有过“事以密成,语以泄败”(《韩非子·说难》)、“谋泄者,事无功。”(《战国策·齐策三》)的规箴,但三国时代的智囊谋士,则将古人的警语编织到深浅韬略的理论框架之中。

从这一理论框架的纵向而言,有两条思维射线:逆行为深根,顺走为深远,要求韬略的标杆立在深思熟虑、深谋远虑的品极上。

逆向思维要求将思维定势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折,关注已经过去的年代中发生的事,使韬略的设计能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中国古代社会属于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格局,战争与动乱,对农业的破坏、对农民的伤害是极其巨大的,如果一个决策者对这些历史情况熟视无睹,那他们就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胜利者,这些问题将始终困扰着他们,使他们一刻也不得安宁。曹操的后来居上,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青州黄巾军的改编、对屯田政策的贯彻到底,这使他在日后的中原争霸中有了雄厚的资本。而这两项决策,就是深根原则的典型例子。古代中国,是个君主专制的社会,无论这种体制的弊病有多大,皇权至上的观念,却已深入每个人的灵魂之中,在被毒害的心灵尚未得到清洗之前,对皇权的否定就会导致失去民众,群起而攻之的被动、不利局面。三国韬略家们对这一点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各派政治势力均在抢夺控制东汉朝廷、摆布末代皇帝的机会,只是识力有深浅,目光有长短,力量有悬殊,结果是一些综合条件好的势力抢先一步,曹操集团就是这种综合条件好的势力。董卓因浅识而丢掉这一控制权,袁绍因缓识而错过这一良机,刘备因深识而打着振兴汉室的旗帜,袁术因无识而迫不及待地取而代之……各种势力所作所为,多多少少了解到传统的力量,只是措施不同,后果大异。

顺向思维要求将思维之箭射向极限,这就使得谋划过程、决策关头顾及深远悠长的视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常人与韬略家的区别,也正在于谋划的深浅。诸葛亮的《隆中对》,荀彧、郭嘉的袁曹优劣论,曹操袁绍的形势论,孙权抗曹与否中的主战论,……无一不是深谋远虑的典范。这些实践,翻开三国的历史,俯拾皆是。

深浅理论的横向坐标,也有两条思维射线: 一是深交、深结,二是深藏、深密,要求韬略的标杆插向深情厚谊与深藏若虚的峰峦中。

在刘备的阵营中,君臣关系、将帅关系之融洽,是中外历史上少见的。早至刘备访诸葛亮,有如鱼得水之感; 晚到白帝城托孤,有死而无憾之叹。刘备集团是三国所有争霸势力中内部团结得最紧密的一个集团,这一集团之所以由无到有,由弱至强,与深交原则是密不可分的。这一结果,实质上与刘备善于运用深浅韬略的素养有关。刘备与庞统等率军进军益州,庞统提供了三大对策,刘备取其中策,就是基于深浅韬略。尽管刘备的选择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却能反映他本人的决策思想,得人心之浅而行动目的之深是相矛盾的,有风险的。刘备的退出襄樊,进兵江陵过程,也反映了这一思想基调。至于董卓之用吕布,曹操之逼荀彧,孙权之责陆逊,袁术之待孙策,刘表之遇刘备……则表现了很大的失误,当然,造成后果也是严重的。

三国韬略家吸收了古人的深密、深藏思想,保障了重大决策的胜利前提。荀彧的奇策密谋,贾诩的藏而不露,邴原的隐夺君意,周鲂的密不透风以及无数类似的史实,具体地、多方面地继承、丰富了古人的深藏思想。深藏原则的运用在三国时代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堵绝了间谍之路,赢得了变化的主动,弥补了己方的缺陷,营造了虚张的声势。以弱胜强,以小击大,以寡敌众的胜利,无一能离开深密原则的执行。

深浅韬略在实践上的运用程式是,以深击浅,以深对深,变幻深浅,深入浅出。

孙坚大败董卓、曹操入主兖州、周鲂击获彭绮、司马师扑杀李丰、魏平诸葛诞等事件,胜利的一方无不运用以深击浅的深浅韬略原则。

每当有关双方都能发挥智囊决策之时,都能正确运用深浅韬略之际,一方改变另一方的唯一办法,就是以深对深。韬略家与决策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属于这一类型,这是内部双方的一种以深对深。至于外部,刘备从曹操、袁绍阵营中脱离,诸葛亮动员孙权主战,即是成功的例子。

至于深浅变幻,在高明的韬略家手中,更是运用自如。贾诩的人生经历,择主态度;荀彧、许攸的弃暗投明,改弦更张;张松、法正的易帜; 曹操、司马懿的密谋……都表现了深浅形迹与手法的变幻。

而深入浅出则表现了韬略家的从容和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天下大事成于细,天下难事成于易,细与易是向着大与难的方向,浅是为了完成和实现深层的计划。曹、刘、孙三大集团的发展过程,即是深入浅出,由浅致深的过程。

三国时期,深浅韬略也充分体现在韬略家的个人素养上,其中深沉如曹操、司马懿,深思如诸葛亮、荀彧,深邃如高堂隆、谯周,深奥如程昱、贾诩、郭嘉……他们对于历史、典籍、现实、未来的那种深入思考和深切体察,表明深浅韬略作为行动的准则,已化入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灵魂深处之中。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