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奢》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赵奢》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赵奢是战国时期与廉颇一样驰名的赵国名将。可是,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的却很简略。赵惠文王时,赵奢以一个平民的身份投在平原君赵胜门下作食客。由于平原君的保荐,他才当了一个田部吏(主收田赋)的小官。任职期间,他积极执行惠文王“富国强兵”的政策,征国赋不论上下贵贱,执国法不畏王亲国戚,头角崭露,政绩蜚然。周赧王四十四年(前271年),赵奢再次得到平原君的荐擢,被任命为治理全国赋税的总管。这给他提供了进一步施展才能的机会。在赵奢的积极努力下,时不逾年,赵国经济得到发展,“国赋太平,民富而府库实。”这样一来,他就成了赵国出色的理财家,并且可以跻身于廉颇、蔺相如之列,商讨军国大事了。

兵 救 阏 与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早在惠文王十九年(前280年)赵奢就被任命为将军,跨进军事行列。第一仗,便是同东方大国齐国作战。麦丘战役,他大获全胜,夺取了齐地麦丘,显露出非凡的军事才能。这样,既会用兵又通财政,赵奢的文韬武略就更加引人注目了。

周赧王四十五年(前270年),也就是赵奢治理全国赋税的第二年,秦军东向进攻韩国,把势力推进到黄河北岸的上党地区,并派重兵围困阏与(今山西和顺县)。阏与,位于太行山的西侧,濒临漳水,是韩国北端的重要据点。由于它东向与赵国相邻,且距邯郸很近,故秦军的攻势对赵国产生了直接威胁。倘该地归秦,赵国就与秦国边境相接了; 若该地归韩,赵国起码可以得到沁、漳上游这一块缓冲地带,在秦赵相争中,就可以控制太行山这一重要军事屏障。所以,赵惠文王从本国安全着想,决意同秦国争夺上党地区。

一天,赵王召廉颇商议,问阏与 “可救不? ”廉颇回答:“道远险狭,难救。”就是说: 从赵国越太行山而入韩地,中途地势艰险,道路狭窄,难于发兵解救。赵王又问大将乐乘,乐乘的回答与廉颇相同。赵王得不到满意的回答,便召赵奢商议。赵奢认为: “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就是说,“道远险狭”这些客观条件,对敌我双方说来是相同的,这如同两只老鼠在穴中争斗一样,勇敢者即可取胜。“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成语,便来源于此。赵奢此议与赵王不谋而合。于是,赵王任命赵奢为将,率军往解阏与之围。

当时,秦军在围困阏与的同时,已经作了防止赵军出兵救援的准备。他们发兵一支,向东直插武安(今河北武安县西南),以成犄角之势,牵制赵军行动。赵奢侦知秦军这一部署,从邯郸出发才三十里就下令安营扎寨,做出怯战的样子。他还下了一道军令,向全军明确规定: “有以军事谏者死! ”这时,秦军已至武安,前锋距赵军很近,来势汹汹,“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使赵军望而生畏。赵军中一位军侯实在按捺不住,进见赵奢,要求“急救武安”。赵奢立即将他斩首,同时命令军中加固营垒,在营区周围修筑了许多屏障,故意做出毫无进取的姿态。这样,一直过了二十八天,赵军除了增加壁垒,加强防御以外,别无动静。秦军颇以为怪,便派人到赵营观察动静。赵奢将计就计,对秦国间谍大加款待,示以假象,以惑其心,然后送其回营。秦国间谍回到武安后,向秦将回报了所见情形,秦将大喜,认为: 赵军 “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随之,放松了警惕。

赵奢送走了秦国间谍,立即作出决定,集合部队,卷甲而趋,向西急进。沿途翻山越岭,仅一日一夜即抵达距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在这里,赵奢命令部队修筑了许多壁垒,安营扎寨,待机向阏与进发。被抛在武安的秦军听说赵奢已至阏与,如梦方醒,慌忙调集兵力奔向阏与。由于赵军远离后方,孤军独进,形势依然十分危险。这时,赵军中有一位名叫许历的军士,向赵奢建议: “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 不然,必败。”赵奢闻之有理,问他愿不愿接受军令制裁。许历表示 “请就铁质之诛”(愿受杀头之刑)。其实,赵奢当初的禁谏令,只不过是为了隐蔽企图,以免泄漏机密的权宜之计,此时早已不撤自销了。于是,他指示许历暂且退下,等待形势发展。许历回营后,见阏与山倚城耸立,形势险要,据守此山,关系胜负,先机之利,刻不容缓。于是,他再次进见赵奢,献计说: “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采纳了许历的主张,立刻发兵万人,抢占了山头。果然,秦军后至,争夺北山不得上,拥挤于山下,陷入十分被动的地位。赵军利用有利地势,居高临下,俯击秦军。秦军大败,四散溃逃。阏与之围随之解除。班师回朝后,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封许历为国尉。

赵奢兵救阏与的行动,抓住了秦军先则骄横,继则懈怠的心理变化,运用示形于敌的假象,巧妙地麻痹了敌人,避开了敌人的锋芒; 当进至阏与附近时,又充分利用了地势,恰当地掌握了攻守和决战的时机,从而达到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目的。此外,此时魏国派公子咎带领锐师屯驻安邑,监视秦军,使其有侧后之忧,这也是赵军能够取胜的原因之一。

论兵 选将 治军

阏与之战结束后不到十年,赵奢就逝世了。他是否著有兵书,史料缺乏,幽渺难稽。但是,从他与大将田单的交谈中可以看出,赵奢是精于韬略的。

周赧王五十年(前265年),齐国大将田单“将赵师而攻燕中阳,拔之; 又攻韩注人,拔之”。第二年出任赵国丞相。田单自从大摆火牛阵,复兴齐国之后,声名赫赫,扬于诸侯。

一天,田单对赵奢说: 我并不是不佩服将军的兵法,“所以不服者,独将军之用众”。您的用众,只不过是阻敌耕作,断敌补给的 “坐而自破之道” ,这并不是我所希望做到的。过去“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军必负(带领)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此单所不服也”。

赵奢对田单这一看法,尖锐地提出了批评。他认为田单并不懂得用兵之道,究其根本原因是“不明其时势”。他用吴国干将之剑作比喻,阐述自己的见解。他说: 干将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盥器)”,不可谓不锋利。但是对象不同,效果就迥然不同。 “薄(迫近)之柱上而击之, 则折为三; 质之石上(以石为砧板)而击之,则碎为百”。在今天的战场上,如果仍以三万之众去抗击强国之兵,就等于用干将之剑,“薄柱击石”一般。

接着,他又向田单详细地阐述了时势变化同作战方式、战争规模相互之间的关系。他说: “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 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然而现在是“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 ,“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时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战争的形式和规模也必须有相应的改变。例如 “齐以二十万之众攻荆,五年乃罢。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今天,齐国和韩国实力相当,以之进攻,难道以三万之众就能奏效吗? “以三万之众,围千丈之城”,不足围城一角; 用之野战,不足以实行包围,你将怎么办呢? 赵奢的一席话,说得田单“喟然太息”,表示诚服。

赵奢向以审慎著称。他认为“兵,死地也”,是关系到全体军民生死存亡的大事。因此,他对于将领的选拔有着严格的要求: 必须知人选将,切忌任用那种轻狂不慎,只知夸夸其谈,没有实际才能的庸人。他的儿子赵括就是一个自认为 “天下莫能当”的空谈家。赵括虽然 “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但赵奢却认为儿子“不善”,赵国绝不能以赵括为将,“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后来的长平之战,赵括兵败身亡,赵奢不幸而言中,可谓知其子者莫若父。

赵奢之所以能够指挥千军万马,行如风,止如山,每战必胜,还在他善于体察士卒的疾苦,注意团结部属。他治军上突出的特点是注意身教,为人表率。他身为国家名将,又治理全国赋税,却能廉洁奉公。平时 “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甚至 “受命之日,不问家事”。因此,赵奢深得将士之心。

赏罚严明是赵奢治军的又一特点。出师阏与,他颁布禁谏令,执法如山,毫不姑息。而且赵奢秉公执法是一贯的。早在他出任田部吏的时候,就有着照章办事,不徇私情的政绩。周赧王四十四年(前271年),赵奢任田部吏之时,到平原君家收租税。可是,“平原君家不肯出租” 。平原君赵胜,既是赵王的亲族,又曾三次做过赵国的宰相,当时与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有 “四君”或 “四公子” 之称。不仅是赵国赫赫名人,而且在当时诸国之间也有很高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赵奢能在赵国任职,正是平原君向赵王保荐的结果,似乎赵奢应当对平原君另眼看待,以报知遇之恩。但是,赵奢则不然。他认为,如果身为贵族,不遵法奉公,国家法律和国势必然削弱,也危及贵族本身的利益,这是直接关系到赵国兴衰存亡的大事。于是他连杀了平原君家九个管事人员,以示惩处。平原君闻知后非常恼怒,欲杀赵奢。赵奢义正辞严地向平原君说: “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 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甚至尖锐地指出: 君为贵戚,怎能置天下大事于不顾呢! 赵奢这一番话,不仅是从赵国利益出发,也是从平原君的切身利益出发的。因此,平原君不仅怒气全消,而且以赵奢为贤才,再次向赵王荐举。

赵奢死后,赵王为追念他为赵国所建立的功绩,厚葬于邯郸附近的西山,时人称之为“马服山”。

注释

① 《资治通鉴》卷五,周赧王四十四年。② 《史记·赵世家》载: “十九年,……赵奢将,攻齐麦丘,取之。”麦丘,位于今山东商河西北。①②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③④⑤ 《资治通鉴》卷五,周赧王四十五年。①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 《史记》载“二日一夜”,本处从《资治通鉴》之说。③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① 《史记·赵世家》。中阳,燕国本无此地,中山国故城,有一名中人亭,时属燕地,故疑中人之误,该地位于今河北唐县东北。注人,今河南临汝县西北。① 上述引文均见《战国策》卷二十,赵策三,赵惠文王三十年。②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① 以上引文均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时间从《资治通鉴》之说。① 《资治通鉴》卷五,周赧王四十四年。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