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李靖》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李靖是唐初杰出的军事家。因其战功卓著,被唐太宗晋封为卫国公,因此,后人也称他为李卫公。他原名叫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公元571年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年青时,他十分喜爱古代兵书,经过苦心钻研,在军事理论上颇有造诣。他利用和韩擒虎的甥舅关系,经常与其讨论用兵之道,倍受韩擒虎和杨素等名将的器重与赞扬。

料敌制胜 进取江陵



隋末农民起义兴起之后,后梁宣帝萧詧的曾孙萧铣乘机在巴陵(今湖南岳阳)起兵,自称皇帝,国号为梁。不久他迁都江陵,控制了长江中游至岭南的广大地区,兵力达到四十余万。唐朝要统一全国,必须消灭这股割据势力。考虑到李靖在跟随李世民征讨王世充的战争中善于出谋划策,有独挡一面的才干,唐高祖李渊就把平定梁国的任务交给了他。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李靖从征讨王世充的战场启程前往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北),会合李孝恭,准备征讨萧铣。经过一番调查研究,李靖向唐高祖提出了十条进击萧铣的方策,主张从夔州直取江陵。唐高祖就任命李靖为行军总管兼李孝恭的行军长史,迅速出兵进取江陵。李孝恭是李渊的堂侄,曾招降巴蜀三十余州归唐,并为平定梁国而厉兵秣马,其实力雄厚,声望很高。但是,他在军事指挥上并不在行。所以,李靖实际上担负了出兵江陵的指挥重任。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八月,出征江陵的唐军云集夔州,准备即日东进。时值秋初,暴雨不断,长江进入了秋汛季节。萧铣判断: 江水泛涨,三峡奇险,战船难以行驶,唐军不会东下。因此,他将部队分散下去参加秋粮收割,只留了几千人防守城池。准备出征的唐军将领,看到长江水势汹涌,行船十分危险,也向李靖建议等秋汛过后再进军。李靖向将领们分析说: “我军集结不久,萧铣尚不了解详情。目前江水泛涨对我进军虽然不利,但敌军也会因此而放松戒备。如果我军出其不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兵临江陵城下,就可以打他一个措手不及。梁军仓猝应战,不会有多大战斗力,我们就可以一举而擒获萧铣。兵贵神速,这个战机我们不应错过。”大家听后,统一了思想,决定迅速进军。

九月,唐军水师乘两千多艘舰船顺江而下,经过一番艰苦搏斗,船队驶过了长江三峡。由于梁军疏于戒备,唐军以突然袭击的声势,一举攻拔了萧铣设防的宜都(今湖北宜昌西北)、夷陵(今宜昌 )和荆门(今宜都西北约五十里的长江南岸),接着又攻取了梁军大将文士弘率领几万重兵驻守的清江(今宜都西北清江口),缴获战船三、四百艘,击毙梁军一万余人。文士弘率余部东逃,李靖领五千精兵,乘胜追击,直抵江陵城外,唐军主力也随后赶到,扎营江陵对岸,准备伺机攻城。

文士弘逃回江陵时,萧铣方知唐军已大兵压境,不由大惊失色。只好一面檄调梁国各地发兵救援,一面率领城内仅有的几千兵力出城迎战。李孝恭见出城梁军兵力薄弱,觉得是个进攻的时机,便决定率军出击。李靖劝阻道: “萧铣为了挽救其覆灭,正在孤注一掷,已经调出了全部兵力,这是不能持久的。我军如果停泊南岸,坚守不战,不出一日,萧铣必然分兵回城。乘其分兵势弱之机再发动攻击,才有胜利把握。如果马上出击,梁军必然死战,那是难以取胜的。”李孝恭听不进李靖的意见,以为李靖太过虑了,便分兵一部让他防守大营,自率精锐对梁军发起进攻。

战斗开始后,果然不出李靖所料,梁军个个拼死冲杀,李孝恭抵敌不住,率残军退回南岸,方才后悔未听李靖之劝。这时,获胜的梁军开始四散掠取唐军遗弃的战船和其它物资,已经乱不成军。李靖一见这种情况,便当机立断,率守营部队向梁军猛杀过去。梁军士卒正在麻痹之际,不料唐军突然杀来,吓得赶忙丢下东西,夺路逃命。萧铣见大势已去,只好率领随从逃回江陵,闭城固守。李靖挥军穷追猛打,一举攻占了江陵外城和水城,缴获了梁军所有的战船。

战斗结束后,李靖下令: 将缴获的梁军战船,全部放入长江,任其顺流而下。将领们不解其意,便问道: “缴获敌军战船,理当用来武装我军,为何抛入长江,资送下游敌军呢? ”李靖笑着解释说: “梁地广大,军队众多,我军深入敌腹,虽然打了胜仗,但主城江陵未破,急切难以攻取。敌军援兵将会很快赶到,那时我军就会腹背受敌,进退两难。即便增添这些战船又有何用呢?如果将其抛入江中,使其顺流而去,下游的援兵见了,必然怀疑江陵已被攻破,就会停兵以察虚实。如此一来,我军就能争取到必要的时间,才有把握攻破江陵。”众将听了才明白过来。

江陵下游方向的援兵见到满江的梁军战船,果然怀疑江陵已破,因而停兵不进。萧铣困守城中,盼援不至,被迫开城投降。唐军入城后,一些将领主张抢掠城中财物,还要求没收萧铣君臣的家资犒赏给唐军将士。李靖从巩固唐朝江山的大局出发,从最终歼灭萧铣余部出发,严令部队不得妄取城中一物,对降唐的萧铣君臣也给予优抚。因而唐军迅速争取了人心,稳定了秩序。当梁军各地共计十多万援兵赶到江陵城外时,唐军已经巩固了城防。援兵见都城已失、反攻无望,只好解甲投降。江南各州县也闻风而降。萧铣的梁国就这样被消灭了。

李靖第一次独立指挥的这个战役,前后不过两月,击毙、俘虏与投降的敌军达二十余万,一举消灭了江南最大的割据势力。这在唐王朝翦灭群雄的作战中是极为成功的一次。其主要特点是料敌正确,未战即已胜敌一筹。作战中,唐军又能出敌不意、速战速决,始终掌握着主动地位。主将李孝恭不听忠告而遭致失败时,李靖又临机应变,及时乘敌之隙,结果反败为胜。

不久,李孝恭和李靖又为正副元帅去征讨反唐称帝的辅公祏,李靖同样表现了料敌制胜的特点,李孝恭则言听计从,结果也迅速获胜。捷报传到长安,唐高祖不由得啧啧称赞说: “比起古代的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这些名将来,李靖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

精兵奔袭 剿灭颉利



隋末唐初,东突厥又强大起来。公元609年,隋文帝加封的启民可汗死去,其子始毕可汗继位,开始不断地侵犯中原。唐高祖起兵太原时不得不遣使向始毕称臣进贡。公元619年,始毕可汗病死,其弟颉利继位,不久又立始毕之子为突利可汗(小可汗)。从此,突厥连年入寇,深入内地,攻破城邑,掳掠人口和财物,多次严重威胁唐朝国都长安。公元622年,颉利可汗引骑兵十万分路攻唐,公元624年,颉利可汗又举兵深入唐境,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刚即位,颉利就联合突利率大兵进到离长安只有四十里的渭水便桥北。唐王朝虽然花了大量的金帛财物都不能满足突厥统治者的掠夺欲望,北方人民更是深受其害,无不迫切希望打退突厥大军的武装进犯。因此,唐太宗决心以武力消灭突厥。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十一月,在多年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唐太宗调集了十余万训练有素的部队,任命李靖为总指挥,以李勣等五员大将各为行军总管,兵分六路进击颉利可汗。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正月,李靖率本路人马到达朔州(今山西朔县一带)。他探知颉利可汗驻军于定襄(隋在云州筑大利城为启民可汗居住,称之为北定襄城,其地在今山西大同市地区),遭受了严重的雪灾,部落处于饥寒之中,其内部已经不和,军心也不稳定。李靖断定,这是一个突然袭击、出奇制胜的好战机。便将主力部队交给副将张公谨统领随后跟进,自率三千精锐骑兵从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出发,星夜急驰,奔袭定襄。

当李靖的三千精骑驰达定襄城外时,正逢夜晚。他立即指挥部队以夜色为掩护,对定襄城发起了猛烈的进攻。由于李靖进军神速,颉利可汗竟毫无察觉,直到李靖开始攻城时,才知道唐军已经兵临城下。他十分惊慌地对部下说: “唐军如果没有倾巢出动,李靖孤军怎敢深入至此! ”赶忙下令撤往碛口(今山西杀虎口)。李靖从城南攻入定襄后,迅速挥军追击,击毙了颉利可汗的部分人马。

为了利用和扩大颉利可汗内部的分裂,李靖派人去碛口说降颉利的心腹大将康苏密,离间他和颉利的关系。康苏密随即带着原来被掳入突厥的隋皇萧后与炀帝孙子到定襄向李靖投诚。李靖即将康苏密等护送长安。颉利见心腹大将降唐,不敢停留,继续率部向阴山撤退。经过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时,遭到兵出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的李勣大军所截击,又受到了严重的损失。最后败退到了铁山(今内蒙古阴山北)一带。这时,颉利可汗感到,自己虽然还有数万人马,但已不是唐军的对手。如果继续作战,难免全军覆没。就派执失思力为特使,到长安向唐太宗请降。企图等待草青马肥之时,再转移到沙漠以北,徐图东山再起。

唐太宗得到李靖的胜利捷报之后,十分兴奋地称赞道:“过去,汉将李陵领兵五千深入绝漠,最终投降了匈奴,其功劳还载于史书。而今,李靖以三千轻骑,深入敌庭,克取定襄,真是史无前例啊! 我在渭水所受的耻辱现在洗雪了。”于是晋封李靖为代国公。这时,唐太宗考虑到全歼颉利还很困难,就答应了他请降的要求。并派鸿胪寺卿(掌管朝廷礼仪的官员)唐俭和将军安修仁去铁山受降、抚慰,又令李靖率军接应。

二月,李靖带领本路大军到达白道与李勣一军会师。他向李勣、张公谨提议道: “现在颉利可汗虽然打了败仗,但其实力仍然雄厚,如果退到沙漠以北,有了九姓部落作依靠,离我路途遥远,再想消灭他就非常困难了。如今皇上派使者前往受降,颉利必然宽心无虑。如果挑选一万名精悍骑兵,带上二十天的粮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奔袭颉利,一定可以大获全胜。”李勣非常赞同这一计策,张公谨却反对说: “皇上已下诏书,接受颉利投降,朝廷的使者也在那里,怎么能发兵袭击呢? ”李靖进一步说明道:“颉利表面上言词谦恭,实际上是保存实力,伺机再起。皇上是希望我们彻底歼灭他的。当年汉高祖派郦食其出使齐国时,韩信不就是乘其无备而突然袭击、大破齐兵的吗! 唐俭这样的人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呢! 目前这样的好战机,可绝不能丧失啊! ”说服了张公谨后,李靖便令李勣统大军继后,亲自率领一万名精锐骑兵,各人自备了二十天的口粮,连夜出发,向铁山疾驰。

正如李靖所预料,颉利可汗见唐太宗毫不怀疑他的投降诚意,还派来了文官、武将进行抚慰,很是得意,自以为高枕无忧了。遂令各部落酋长率领部众休兵养马,准备到夏天后再回漠北老巢。对驻扎在阴山的一千余帐后卫人马也放松了战备要求。

李靖率领一万精骑,马不停蹄,昼夜兼程,通过阴山时,以闪电之势,俘虏了颉利的后卫人马。接着,李靖找了几名俘虏为向导,继续向铁山奔驰。

三月的一天,唐军进入铁山,快接近颉利营地时,正好碰上天下大雾。李靖派部将苏定方带两百名骑兵先行侦探动静,自率九千多骑,在大雾的掩护下,衔枚而进。苏定方到达离颉利大帐仅一里时,大雾消失了,苏定方冲杀过去,一举击毙了好几百人。颉利可汗一见唐军突然杀来,知道大势不妙,急忙骑上他的千里马,带领部分队伍落荒而逃。数万名突厥士兵,因为毫无准备,完全丧失了反击能力,争相逃命。各部落的民众更是乱作一团。李靖一马当先,指挥一万骑兵,如猛虎下山,追击逃敌。战斗结束,唐军杀死突厥将士一万多人,俘虏、收降突厥士卒及各部落男女民众共十万多人,缴获各种牲畜几十万头,杀死了颉利可汗的老婆义成公主,活捉了他的儿子叠罗施。唐俭等人也脱险而还。

颉利可汗落荒而逃不远,被李勣后部截住,经过一场战斗,唐军又消灭一万余人,俘获五万多随行民众。颉利带着几名亲骑冲出包围后,投奔了启民可汗的舅舅苏尼失。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闻讯,立即发兵进攻,令苏尼失交出颉利。颉利十分恐惧,就逃匿于荒谷之中,最后为张宝相生俘,监送长安。苏尼失与突利可汗见颉利已经被俘,也都率部投降了唐军。

唐军所以能一举平定颉利,李靖的出色指挥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李靖所以敢以劣势的唐军摆出优势的姿态,大胆攻敌,关键就在他善于用奇。第一次奔袭作战,他利用了雪灾和敌军无备之机; 第二次奔袭作战,他利用了敌军因唐太宗下诏接受投降而麻痹无备之机。两次都能攻其不备,结果都能出奇制胜。为患多年的颉利可汗终于被剿灭了,强大一时的东突厥即告灭亡。

唐太宗得知李靖一举剿灭了颉利,惊喜异常。唐朝过去被迫向突厥称臣纳贡,他是非常痛心疾首的,消灭突厥是他梦寐以求的目标。所以,李靖虽然违背了他接受颉利投降的诏书,他反而感到特别高兴,下诏把李靖从兵部尚书提升为尚书右仆射。还下诏大赦天下,让全国老百姓都欢宴五天。在凌烟阁举行的通宵达旦的庆贺宴会上,他还破例地为群臣表演舞剑。唐太宗这样狂喜并非没有道理,东突厥是北方最强大的汗国,它的覆灭,使唐王朝的声望扶摇直上,四方大小部落的可汗纷纷降服称臣,共尊唐太宗为天可汗。从此,唐朝北方的边境好几十年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事。

深远追击 全歼伏允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李靖已经六十四岁了。他决心激流勇退,便以 “足疾”为由,向唐太宗申请退休。唐太宗答复说: “自古对富贵知足者很少,有的人虽然体弱多病,也不愿放弃职权。你能识达大体,我很赞成。虽然你的身体很好,朝廷也很需要你,但为了成全你的这种美德,并为这一代人做个榜样,我还是批准你的申请。”于是,李靖离开朝廷在家闲居。

北方边境安定不久,西部又发生了吐谷浑大举进犯凉州(州治在今甘肃武威)的事件。吐谷浑,原是西晋末年鲜卑族一个部落首领的名字,他率所部西迁到今甘肃、青海后,开始统治羌族居民,并以吐谷浑为姓氏和族名。到了南北朝时期,其首领夸吕自称可汗,建立了吐谷浑国,定都伏俟城(今青海湖西岸布哈河河口)。隋炀帝时出兵灭掉了吐谷浑国,于其地改设郡县。隋末唐初,原逃匿的吐谷浑可汗伏允东山再起,收复了失地,并开始连年进犯内地。因此,唐太宗决定出兵还击,消灭伏允。

大军西征,必须有一个得力的总指挥。唐太宗左思右想,觉得非李靖不可。于是,他询问侍臣道: “李靖能够复起为帅吗? ”李靖得知太宗意图后,主动向宰相房玄龄表示说: “我虽然老了,但还可以为国家效一次劳。”唐太宗知道后很高兴,就任命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率道宗、侯君集、李大亮、李道彦、高甑生等五路人马,进击吐谷浑。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闰四月,李靖统率西征大军进抵吐谷浑的都城——伏俟城。这时,伏允可汗闻知唐军大举西进,已经弃城南撤,退守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为了阻止唐军追击,伏允还下令放火烧光了沿途的野草和植物。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将领提出: 冬草已被烧尽,青草还未生长,战马没有草料,大军不宜深入。应该暂驻鄯州(今青海西宁市湟中、乐都等地),待草青马肥之时,再图进取。行军总管侯君集不同意,他说: 敌军主力未损,我军如果退兵,恐怕一到鄯州,敌军就会反扑回来。现在吐军西逃,军心涣散,战斗力不高,容易击败。如果此机不乘,后悔就晚了。李靖认为侯君集的看法正确,断然决定穷追伏允,决心全歼吐军。

在李靖的率领下,唐军从伏俟城出发,经牛心堆(今青海西宁县西南)、赤水(今青海兴海县境)、乌海(今青海冬给措纳湖),越过积石山(今青海东南境阿尼玛卿山),再经柏海(今青海鄂陵湖和扎陵湖),一直向西追到且末(今新疆且末县)和突伦川,也就是今天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唐军克服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尤其进入沙漠后,就靠喝马血解决饥渴。这样昼夜奔驰,长途追击好几千里,沿途作战好几十次,共计歼灭与受降吐军及俘获民众达二十余万人。伏允最后率一千多骑兵逃入了沙漠之中,被其部下所杀,余众全部降唐。五月末,李靖正式向唐太宗上奏报捷。

唐太宗根据他对少数民族所采取的团结政策,下诏允许吐谷浑复国,立伏允可汗的嫡子慕容顺为西平郡王兼吐谷浑可汗。

李靖这次用兵,速战速决,前后只用了三个来月。其特点是深远的长途追击,转战的路程比哪一次都远,行军困难比哪一次都大。但是,李靖为了避免重蹈隋炀帝用兵吐谷浑留下后患的覆辙,他以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进行了罕见的一鼓作气的追击作战,终于取得了全歼吐军、击毙伏允的胜利。

由于李靖在这次作战中要求严格、训斥严厉,得罪了个别行军总管。回朝以后,高甑生与另一官员合谋告李靖谋反。李靖采取闭门谢客、不作申辩的态度。后来,唐太忠知道李靖是被诬告,遂于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改封他为卫国公。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画其肖像于凌烟阁,列入唐朝开国的二十四大功臣之一。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靖病死,终年七十九岁。

李靖一生,不仅在作战上 “临机果、料敌明”,指挥若定,而且在军事学术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据记载,李靖一生写了不少兵书。《李卫公兵法》即是其中之一,但原书已经失传。后来,清人汪宗沂根据《通典》、《太平御览》中保存的部分内容,辑录成为三卷,还可以看出原书的概貌。据《新唐书》、《旧唐书》、《宋史·艺文志·经籍志》等史书所载,《六军镜》(三卷)、《玉帐经》(一卷)、《韬钤秘术》(一卷)、《韬钤总要》(三卷)、《卫国公手记》(一卷)、《兵钤新书》(一卷)、《李仆射马前诀》(一卷)以及《弓诀》等军事著作,都是李靖所作。很可惜,这些书大部分都已经失传了。但是,经后人整理的他与唐太宗谈兵的《李卫公问对》与残本《李卫公兵法》,仍有很丰富的内容,是很值得一读的。

注释

① 《新唐书·李靖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