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百一十六
包拯列传
关于包拯的民间传说很多,这位被称为“青天”的父母官被视为正义、公平的象征。正史中的包拯虽没有太多传说中的浪漫色彩,但同样是一位充满智慧、勇气和正义感的清官。他能用巧妙的方法为老百姓主持公道;用义正词严的态度与外敌周旋;对君主积极进谏,对百姓慈爱体恤。他把清廉当做自己的家训,不仅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家人。在包拯身上,体现着一种积极进取、正直无畏的精神。也许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他成为一个不朽的传奇。
巧断疑案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安徽合肥)人,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臣,以断狱英明、为人刚直著称于世。包拯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家,很小就刻苦研读经典,有致仕的理想,并在28岁那年考中进士。按照宋朝的制度,考中进士就可以当官,包拯被封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包拯是个孝子,当时他的父母年事已高,他信守圣人“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推辞不去就职,坚持在家照顾父母。后来,他又调任和州(今安徽合县)监税,离家乡更远,父母更不愿随行,于是包拯干脆彻底辞官回家,一心奉养父母。过了几年,双亲相继去世,包拯就在父母的坟墓旁盖了一间房子,住在里面守孝。一直到守丧期满,他仍然徘徊不忍离去,因为他知道自己一旦去远方做官,就很难再回到这里祭奠父母了。邻里乡亲看到包拯这样孝顺,非常感动,但也不忍心看着这个好孩子因此耽误了前程,就多次劝他去外地做官并不代表不孝,还可以经常回来看看,将来光宗耀祖才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等等。就这样劝了他许多次,过了很久,包拯才去吏部接受调任,做了天长知县。
作为一方父母官,最基本的工作便是断案。在知县任上,包拯断了一个奇案,从此声名远播。有一次,有个人偷偷割掉了别人家的牛舌,牛的主人前来投诉,包拯没有直接受理这个案子,而是对牛的主人说:“你只管回去,把牛杀了卖掉。”不久,又有一个人来县衙报告,说有人私自杀牛,请予处理。包拯不慌不忙地对这个人说:“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又反过来告他的状?”这个人一听,十分惊恐,立刻就服罪了。
包拯调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升迁为殿中丞。端州这个地方出产上好的砚台,以前的州官往往借进贡的名义,从这里索取几十倍的进贡量去赠送权贵。包拯为了杜绝这种不正之风,就规定当地做砚台的人只做出足够进贡的数量,从而让那些有私心的人无法得逞。包拯在端州当了一年的官,离开的时候没有带回来一方端砚。在外交上,包拯反对一味求和。他曾向皇上进言说:“国家每年给契丹大量财物来求和,这不是抵挡敌人的办法。我们应当训练一支强大的军队,选任有谋略的将领,致力于加强边境防务。”有一次,包拯出使契丹,契丹主授意接待的官员刁难他,问道:“你们最近在雄州城开辟了便门,是不是打算引诱我们的叛徒,刺探我们的边防情报?”包拯正色反问道:“你们不是也在涿州开辟了便门吗?难道刺探情报一定要用开便门的方法吗?”这位官员无言以对。
黑脸包公
包拯性格耿直,敢直言。他决心向唐代著名谏官魏征学习,因此精心挑选了魏征的三篇奏议,认真抄写了一遍,呈奏给宋仁宗,希望皇帝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他经常向仁宗提各种各样的建议,例如应当明智地听取和接受合理的意见、明辨帮派问题、爱惜人才、免去冷酷寡恩的人、抑制投机取巧的行为、端正刑法、彰明禁令等等。对于他的这些建议,仁宗皇帝大多数都接受了。
皇祐二年(1050)九月,在持续多天的暴雨之后,天气终于放晴。仁宗皇帝觉得这是个吉兆,就在京城举行了祭祀天地的盛大庆典,此外还下诏大赦天下,并给所有的文武百官每人晋升一级。诏令一出,人人欢喜。没想到这时包拯却对此提出异议。他对仁宗说,罪犯服刑,是对他们犯下的罪行所给予的惩罚,怎么可以因为洪水退去就减轻对他们的惩罚呢?至于官员的晋升,是要通过考核他们的政绩来决定的,如果每次遇到吉兆都随便让官员升迁,对于那些辛勤工作的官员太不公平了,这样一来,以后大家每天都会守株待兔等着天降吉兆了,谁还会勤奋地为朝廷出力呢?
包拯疾恶如仇,看到有行为不端的大臣就会极力弹劾,哪怕是当时的名流也不放过。当时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宋祁,曾经写过“红杏枝头春意闹”这样的名句。但是宋祁的生活十分奢侈。他在四川当官时,每顿饭都要吃不少于36种口味的菜,必须有12种荤菜、12种素菜和12种半荤半素的菜。他还养了32名侍女,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有的专门为他摇扇,有的负责捶背,还有的负责捏脚,每天晚上还必须要有一名丫鬟守候在床边随时听候他的差遣。宋祁还十分好色,甚至不惜强抢民女。如果哪家的女孩比较漂亮,被他看上了,他一定千方百计地将她纳为小妾。这样一个无行文人却屡屡受到朝廷的重用。包拯对此非常不满,多次在皇帝面前弹劾宋祁,大力抨击他的丑行,最终说服了皇帝,将宋祁罢官。
另一个被包拯大力弹劾的朝廷命官是三司使张方平。张方平性格豪爽,但却常常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假公济私。京城里有一个名叫刘保衡的商人,开了一间酒坊,但由于经营不善,欠了官府许多小麦,折合现钱达一百多万贯。他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张方平在审理此案时,命令刘保衡变卖家产以抵偿欠债。与此同时,张方平又在私下里用极低的价格买下了刘保衡的家产,从中大捞了一笔。包拯听说这件事后,非常愤怒,认为张方平身为朝廷命官,利用职权牟取私利,不仅是渎职,更是知法犯法。于是,包拯在上朝时将此事公开,并极力斥责张方平的行为。最后,张方平因此被罢了官。
后来,包拯被任命为开封府知府。他处理政事刚毅正直,那些贵戚、宦官都很怕他,行为也因而有所收敛。包拯平日里几乎从来不笑,面部表情很严肃,人们把包拯的笑脸比作黄河水变清那样难以见到,称他为“阎罗老包”。虽然如此,百姓们都十分敬重这位正直严谨、尊重百姓的清官。按照旧有的规定,凡是来告状的人,进门后不得直接走到大堂阶下。包拯则改变了这一陈规,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老百姓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这样,衙门里的官吏也不敢欺负他们了。
廉为家训
朝中一些宦官和豪门贵族为自己修建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畔的土地,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便下令将那些楼台亭阁全部拆掉。有人拿着地契去找包拯,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仔细核查后,发现地契已经被修改,便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包拯曾向仁宗上奏说:“太子的位置空缺已经很久了,天下人都很担忧,陛下长时间不做决定,这是为什么?”仁宗问他:“你想让谁立为太子呢?”包拯回答说:“微臣无能,之所以请求皇上早立太子,是为国家长远着想。陛下问我想让谁做太子,这是怀疑我啊。我已经是70岁的人了,又没有儿子,并不是为自己和后代谋求好处啊。”仁宗听了很高兴,说:“这件事还要慢慢商议。”
张方平任三司使的时候,购买大富豪的财产,包拯上奏弹劾,罢免了张方平的官职。宋祁取代了张方平,包拯又弹劾他。宋祁被罢免后,包拯兼任三司使。欧阳修对此很不屑,说道:“包拯给别人的惩罚已经很重了,然而又贪恋三司使的肥缺,不也太过分了吗!”包拯为了澄清自己,就待在家里回避任命,过了很长时间才出来任职。
包拯虽然地位显贵,但对于自己和家人都要求严格,他的衣服、器用、饮食与当平民时没什么区别。他经常嘱咐家人说:“我的后代子孙做了官,如果有贪污犯罪的,就不得回老家,死了不许葬在祖坟中。”可见,清正廉洁已经成为包拯的家训。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