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思诚
字宗道。文登西楼村人。元至正十一年 (1351) 进士。自幼聪敏好学,贯通经史。15岁时即负盛名。为广交朋友,学得更多知识,思诚背负经史和典籍,一边学习,一边交友访名师,游至京师,与学士邱麟魁、杜翱相见,二人对其非常器重。年不过二十,即南游淮阳、豫章间。在豫章即长期住在虎溪精舍的书馆,与当地名流学人互相唱和,诗简往来。游学十余年,学成归里。元至正十年 (1350) ,乡试以经魁第二名中举。次年天下又选士100名,贡于礼部春官[1],同监学生120人,通过3场考试,鞠思诚均成绩颇佳,名中前列。三月七日,元顺帝亲临试策,鞠思诚名列三甲第九名,赐同进士出身。吏部天官[2]选授将仕郎,淮安路盱眙县丞。所至有政声。后升任登州太守。元至正二十三年 (1363) 春,以王事殁于官。卒后文登乡绅议推祀乡贤祠。其子鞠资,字子奇,元亡后隐而不仕,教授生徒以谋生计,及至母殁,庐墓3年,人称其孝。
附1: 国史院编修杜翱为鞠思诚作碑记
鞠思诚,弱冠游学远方,北至京师,南游江广,险阻艰难之备尝,勤学好问而弗倦。在外十余年学始有成,旋归故里。至正庚寅天下大比,有司荐应山东进士举。时宾兴多士四百有奇,合格者七人。主司考其中式,俾魁《春秋》[3],擢居正榜第二。明年辛卯,天下选士一百贡於春官,同监学生百有二十人,较艺会闱[4],复中前列。三月七日,天子亲策之,赐同进士出身,天官选授将仕郎,淮安路盱眙县丞[5]。
附2: 训导于逵为鞠思诚作墓碣
公讳思诚,世居文山。生而颖悟,长事诗书。担簦[6]负笈,游学四方,未及,道明德立,通贯群经,性理[7]文章,深造蕴奥,乡荐[8]应前元。庚寅举擢正榜第二。越辛卯,礼闱试[9]中前列,策问选居第三甲第九。天官授以将仕郎,淮安路盱眙县丞。未期年,化行[10]政举,荣陟登州太守。癸卯春,以王事殁於官。遗室刘氏,挈子杞,子资,女二人,携守祖业。适当风波之境,艰难万状,克坚妇道,贞纯忠洁。其子资甫年十岁,体弱病多,劳勤抚养,俟其成童,延师授业,亦通经术。洪武壬戌春,刘氏以病即世,资悲痛罔极[11],遂庐墓侧,寝苫枕块[12],歠粥面墨[13],朝夕奠祭,日夜号泣,过者为之流涕,三年於斯。人咸曰: 人有善行而不镌石,将何以为末俗[14]勉!予为文以志之。洪武十九年。
【注释】
[1] 春官: 唐光宅 (684) 年间,曾改礼部为春官,春官遂为礼部的别称。
[2] 天官: 官名。《周礼》分设六官,经冢宰为天官,乃百官之长。后指吏部长官。
[3] 俾魁春秋: 使其选为 《春秋》一经的经魁。
[4] 较艺会闱: 谓会试考场比高低。较艺,比赛技艺; 闱,科举考试考场严密,称“锁闱”,省称“闱”。会试称“春闱” ,乡试曰“秋闱”。
[5] 县丞: 碑为初登进士时立,后官终登州太守。
[6] 担簦(dēng) : 背着伞。谓奔走,跋涉。簦,有长柄的笠,犹今之伞。
[7] 性理: 指宋儒的性命之学及研究经书疏通其理的理学。
[8] 乡荐: 唐代应进士试,由州、县地方官荐举,称乡荐。后称乡试中式为“领乡荐”。
[9] 礼闱试: 指科举考试之会试,因其为礼部主办,故称“礼闱” 。
[10] 化行: 谓教化施行。
[11] 罔极: 古时特指父母的恩德,以为深厚无穷。《诗·小雅·蓼莪》 :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后称父母之恩为 “罔极之恩” 。
[12] 寝苫枕块: 铺草苫,枕土块。古时居父母丧之礼。谓必寝苫者,哀亲之在草; 枕块者,哀亲之在土。
[13] 歠粥面墨: 意谓守墓期间,喝稀饭,面容憔悴。面墨,即“墨面” ,谓形容瘦黑。
[14] 末俗: 衰败的习俗,低下的习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