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令淓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于令淓

字箕来,号方石,别号方石山人,方石埜老、方石山樵、淓水渔人。晚年自号方石老人。世居文登大水泊村。曾祖于可讬,字阿辅,号龙河。顺治乙未进士,仕至户部左侍郎。祖于其珣,字华白,年十四入邑庠,由附贡援例通仕籍,任刑部山西主事,授池州府知府。父于选,字宾书,号秋鄰,郡廪生。尝教令淓以持身涉世,从根本处去做。令淓终身允蹈之。

康熙五十一年 (1713) ,令淓生于世代仕宦、书香世家。幼承家学,研习举业。博通经史子集,对书法理论颇有研究,书法造诣很深,名重海内,为乾嘉时著名书法家。令淓性至孝,其母李氏瘫痪,生活不能自立,手脚痉挛,口不能言,令淓先意承志,药必亲尝,饮食必亲手调哺。母殁,结庐墓侧,守墓三年。空山寂历,脱粟自给,每日负土筑坟。守墓筑坟而外,除研习举业,则专攻书法。或以纸笔,或以指划,或以树枝划沙土,时时习练,心慕手追,书艺大进。幼时失父,在从伯父于熙学家读书习字,与于迈、于致等磨耳切磋制艺[1]、书艺,研习颜真卿书法,进而专攻秦篆、汉隶、北碑,且自成一家。每值令节,令淓则伏墓恸哭,或中夜饮泣。曾题庐壁以状哀思。尝因炎风负土,汗流浃背,双目染疾,有人赠以羊肝以治眼疾,令淓则执礼不用。其母墓处在文登东南五十里,邹山之阴,墓侧有巨形方石一块,突兀矗立,方方正正,鬼斧神工,令淓爱其石不能自已,因自号方石。其时所书落款多为方石、方石山人。守孝三年归家后,讲肄经史,放意于唐宋诸家文评,所居室曰“勤贻堂”,文评名之曰《勤贻堂稿》 。因自幼习举子业,留心制艺,订有明以来“制艺”,以教子侄。乾隆甲午 (1774) 山东乡试为副贡。丁酉 (1777) 应顺天乡试闱中,既以北元中式,又以末场字句微碍,易置贡元。主司梁文定公廉得之,深为惋惜。从此文名渐著,书法亦见重于时,宗工国士[2]多爱重之。乾隆癸卯 (1713) 中顺天举人,时年71岁。甲辰(1784) 主讲直隶永平府“敬胜书院” ,教士以制行为先,制义清古,雄灏,不事雕琢,即以是法授徒。未二年,士风醇正,文风日新,所教之士后多有成就。丁未(1787)任莘县教谕,下车伊始,见圣庙剥落,礼乐器多散佚,遂白上宪修饬之。在任78日即谢病归。莘县之任虽不足百日,因其为人为官之品行及书名,百姓至今犹传颂之。

令淓因其书艺名重于时,自成一家,且学问淹贯,博通古今,堪称宿儒。庚戌(1790) 乾隆皇帝钦赐翰林院检讨。时年78岁。其间与翰林院诸大家交往颇多,又尝以海内书家文学名士切磋技艺,与窦东皋 (名光鼐,字元调,山东诸城人,进士出身,官至左都御史) 、尹楚珍 (名壮图,一字万起,云南蒙自人,进士出身,仕至礼部侍郎) 、费道峰 (名南英,字希文,一号敏庵,进士出身,侍读学士) 常聚而论文字是非及传注出入,深夜不倦。所言辄合学术,其书法理论亦渐闻于海内。令淓收藏颇丰,后其女嫁于县太学生徐启泰,所藏书画尽作嫁妆,据传后多为其所毁。两年后归林下,受县内诸君子之请,整理所作《书话》 ,摘其精要,于甲寅 (1794) 刊印行世,用以津逮后学。嘉庆六年 (1801) 七月十八日卒于家,终年89岁。易箦[3]时,惟呼以当年哺母之碗纳诸棺内。可见其一生唯其“孝”字未一日忘也。殁后23年,于道光四年(1824)旌表孝子,并祀文登县忠义祠。

令淓持己正直刚方,交友以节义相期许。书法承先世家学,探源于秦篆、汉分、六朝,于钟、王[4]法外别辟门径,标气骨,写性灵,蔚跂郁律[5],不可方物[6]; 笔墨间生气凛凛,则性真情挚积而流焉。尝云“笔所未到气已吞” 。其大字尤奇伟,铁画杈枒,亘古无两。乾隆末年,有伊县一武弁,赴省谒某大僚,适有一人持一特大宣纸求售,其纸大,不恒有,乃巨楮也。大僚争购之。方持不下,不知售而作何用?武弁曰: “不如畀文登县于方石,乃奇士也,书法雄一世,若得此纸大书,真伟观矣。” 时大僚亦熟耳,深知方石老人之名,遂允诺。后武弁携纸以归,求方石老人书。方石见纸,大喜过望,将纸平铺于地,绯徊其旁数日,一日跃然神旺,遂大呼,泼墨飞扬蹈厉,一挥而成,“飞鸿戏海”四个大字跃然纸上。其字大如方几,及至署尾落款,力若不能胜者,掷笔气绝。侍者大惊,你呼我唤,移时方甦。书既成,锁诸内室; 后武弁往而求之,则书已被人盗去。其所用大笔一枝,后供奉于氏祠堂,解放后被文登县文化馆收藏,20世纪60年代调烟台地区博物馆。其笔用百余支小笔插叠而为之,中间一柄,经寸余,其笔头根处粗若碗口,见者无不惊叹其巨。方石殁后,尚遗下退笔数只,笔毫劲健,其后辈间尚有用以学书者,而其毫不能倒。后偶示老笔工,笔工云: “此雕毫也。”清光绪间山东史学家潍县张昭潜以此问其师谈园先生,其师曰: “能用雕毫,臂力必开两石弓,今孰人能用之哉! ”



于方石手迹



在翰林院期间,据传,乾隆皇帝尝见方石之书法作品,随口评云: “此老人之书,入庙堂则不足,入山林则有馀。”令淓又自号“方石老人” 自此始,似带有钦赐“老人” 二字之意。道光间泾县包世臣评书法,写 《艺舟双楫》 ,书内所辑书家自清初迄道光,二百年间,在众多习书中遴选出不足一百名书家,品分九品,名列五等,于方石列能品下,后又补充十几位,方石长子于书佃补在“能品下”。令淓书法而外勤于著述,著有《勤贻堂稿》 《蔚斋试草》 《古今文》 《古近体诗》 《四书讲义》 《族谱》《方石书话》,凡十八卷。其诗作道光间由山东督学张鹏展选入《山左续诗钞》 ,有句云:

昔人重经训,谓与菑畬同,

吾谓农功毕,夙志更无穷;

山空木落天地闭,猛气直欲迴苍穹。

……

方石之书名重海内,索书者踵门不绝,海内家有藏跡,非其人不与也。平时对培养后学尤为关心,不问门内外,凡以文字叩门者,口讲指画,务令畅然得意而去,而不以此自德。嘉庆末年,潘阳王朝幹书云: “予少读书留都 ‘萃升书院’ ,客有自文登渡海来者,携擘窠书,款曰方石老人,时未详其姓氏,就书法观之,瘦劲入骨,已予卜为士君子之有质行者为之。人精一业者可进于道,则道之备者,宜于业无不精。如方石先生本其仁孝之心,形于笔墨,自有超乎流俗,寿之千万世可以共见。固知先生不仅以书重,而重其人; 而凡重先生者,益重先生之书也。”

邑人毕所譡有“于方石检讨行书”诗一首:



独运精心成一家,挥毫落纸走龙蛇。

苏黄风格遥相印,海国声名动迩遐。





【注释】

[1] 制艺: 亦作“制义” 。古代应制所作文章,其文体为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在明清两代,一般指八股文。

[2] 宗工国士: 泛指才能出众的人。宗工,犹“宗匠”。

[3] 易箦 (zé): 更换竹席。春秋时,曾子病危,因所躺床箦 (竹席) 为季孙所赐,是大夫所用的华美的竹席。曾子非大夫,与礼不当,于是命人扶起再换竹席。见《礼记·檀弓上》 。后世遂称人重病将死为“易箦”。

[4] 钟、王: 指钟繇 (三国魏书法家) 和王羲之 (晋代书法家) 。

[5] 蔚跂郁律: 蔚跂,雄浑多彩貌。郁律: 曲屈夭矫貌。

[6] 不可方物: 谓不能分辨其书法属何体何派。方犹别也;物,名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