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书院建筑·登封嵩阳书院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文庙书院建筑·登封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登封市城北嵩山南麓的太室山峻极峰下,为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内容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原名嵩阳寺,为高僧生禅师创建,隋大业年间(605—618)更名为嵩阳观。唐弘道元年(683),唐高宗李治曾以嵩阳观为行宫。五代后唐清泰元年至三年(934—936)进士庞式曾在嵩阳观聚徒讲学,后周时改名太乙书院。宋至道年间(995—997)赐名“太室书院”,并赐九经子史,置校官,生徒数百人。宋景祐二年(1035)赐名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拨学田百亩以供开支。名儒司马光、范仲淹、程颢、程颐等相继在此讲学,一时声名大振。金大定年间(1161—1189)书院更名承天宫。明重修后复改为嵩阳书院,并建二程祠。清康熙十三年(1674)知县叶封重修,康熙十六年耿介又复兴书院并增建修补。耿介亲自执教授业,成绩显著。

嵩阳书院经金、元、明、清多次增补修建,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整。现嵩阳书院从南到北共五进院落,中轴线建筑分别为大门、先师祠、讲堂、道统祠、藏书楼。

大门面阔三间,为硬山式灰瓦卷棚顶建筑。先师祠和讲堂均为面阔三间的硬山式灰瓦顶建筑。道统祠为面阔三间的歇山式灰瓦顶建筑,周设回廊。藏书楼为面阔五间的硬山式灰瓦顶楼阁式前出廊建筑,两侧配房有程朱祠、丽泽堂、书舍、学斋等。

嵩阳书院内尚有许多碑刻,尤以山门外西侧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最为著名,此碑刻立于唐天宝三载(744)二月五日,碑高约9m,宽2.04m,厚1.05m,由碑座、碑身、碑首三部分共六块巨石组成。碑首结构严谨,造型雄奇,用四块巨石分三层雕造叠筑而成,上层以圆雕形式雕出二龙戏珠的碑脊,中层是由二石并列而成的承托龙珠的云盘,其上浮雕精美的云朵,其下为方形题额,题额由裴迥书篆体“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十二字,左右浮雕降龙,两侧浮雕麒麟,碑背面云盘明代时被雷击毁了一半;碑身正面题刻由李林甫撰文、大书法家徐浩书丹,字体为八分隶书,字态端正,一丝不苟,被誉为中国书法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碑的背面及两侧有欧阳永叔跋文和游人题记;碑座为方形,四面共雕造十个小龛,前后各三个,左右各两个,龛中雕有裸体蓬发、手持兵刃并擒拿各种妖蛇的力士像,龛外平面上雕刻纤细花纹、卷草及童子图案。此碑书法遒雅,雕刻精美,堪称中国古代碑刻的稀世珍品。此碑原立于嵩阳书院山门外西南200m处,1984年整体搬迁至此,是唐代嵩阳观旧址的标志。

书院内还保存两通明代的线刻图碑,一通为登封县图碑,一通为三将军柏碑。保存在书院中的两株汉封“将军柏”为这座建筑群增添了浓郁的沧桑感。

嵩阳书院是我国创建最早、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与商丘睢阳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并称北宋四大书院。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文宣提供)

大门(文宣提供)

道统祠(张斌远提供)

藏书楼(文宣提供)

汉封“将军柏”(司治平提供)

清代杏坛(杜启明提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