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词派的失误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常州词派的失误

清代康熙年间,浙西词派在词坛上占据主导地位。他们鼓吹清空醇雅的风格,创作上模仿姜夔、张炎等宋代格律典雅派词人,其末流变得空虚琐碎。到嘉庆时代,张惠言、周济等人反对浙派的无病呻吟,宣扬词的比兴寄托意义,形成清代中叶声势颇大的常州词派。

张惠言认为,优秀的词作并不是浮泛的流连光景,雕章琢句的作品,其中往往隐含着作者的思想见解,特别是社会政治观点。词评的任务就是挖掘出这些含义,并加以解释和阐发。他的评论方法就是对著名词作进行逐句逐字的推敲,追寻其中的微言大意。他分析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说:“缺月,刺微明也;漏断,暗时也;幽人,不得志也……”将这首咏物喻人的作品解释为谜语式的讽谏之作。又如他解释温庭筠描写女子妆饰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为“感土不遇也”,并由此认为“飞卿词全祖《离骚》”。这样的评论,已经背离了词人的本意和作品的实际。张惠言的后继者周济创立“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的理论,认为作者的观点表达应该尽量隐约含蓄,让读者有猜测联想的余地。他本想补救张惠言的过于穿凿,其实只是把张惠言的批评理论用于指导创作实践。

常州词派的批评方法,闹出了不少笑话。他们想给一向被视为消闲文学的词涂上社会政治的色彩,提高词在正统文学系统中的地位,其用意还是有积极性的。但他们采用汉儒说诗的方法,在词中捕风捉影地寻找那些难以确认的含义,再加以夸张和比附,造成对词意的错误理解。他们甚至抛开作家作品的实际情况,只凭主观臆断进行批评,割裂作品的思想艺术的完整性,违背了文学的创作规律和欣赏规律。这样的做法,不但难以令人信服,还妨碍了正常的批评和鉴赏,对词的创作和理论都是不利的。他们虽然反对浙派的形式主义作风,却又推崇辞藻华丽而思想贫乏的温庭筠周邦彦等人,并未超出格律派的思想局限。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当时产生了晦涩难懂,实际空洞无聊的词风。

常州词派批评家的失误,是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教训。后来,它的继承者谭献、陈廷焯等人,对张惠言等人的错误,也有所认识,并做了批判和矫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