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蝉》原文|注释|赏析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①,故园芜已平②。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 释
①梗犹泛:比喻自己漂泊不定的宦游生活。《战国策·齐策》:桃梗(桃木人)谓土偶人(泥人)曰:“子(你),西岸之土也,挺(塑起)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残,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周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②故园芜已平:陶渊明《归去来辞》:“田园将芜胡不归。”
·导读入境
这首咏蝉诗,诗人首先从蝉鸣写起。蝉栖身高树,只能吸风饮露,本来就难以吃饱,蝉因吃不饱而发出不平的鸣叫。然而这声声鸣叫是白费徒劳的,不能使它摆脱困境。诗人是在以蝉喻自己的清高,而“难饱”、“恨费声”又恰与诗人的身世之感相合。
接下去诗人又因蝉鸣而发感慨:蝉的鸣叫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蝉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蝉的凄凉遭遇又何尝不暗示着作者的有才却遭冷遇、郁郁不得志的不幸遭遇呢?
再接下去诗人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自己做个小官且在各地辗转,好像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我更加思念家乡,更何况家乡田园已荒芜,田地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连成了一片。
结尾时诗人又对蝉而语:多劳你用你的形象向我做的警示,其实我与你又何尝不一样呢? 我家境贫寒,常年不得温饱啊!
·赏 析
本诗通过对蝉的歌咏,寄托了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诗人因遭当权者冷遇而产生的不平与感慨。
一般咏物诗模式,或通篇咏物,作者全然物外,将自己的感怀寄寓物中,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于谦《石灰吟》等等,或于诗中先咏物而后抒怀,“卒章而显志”,如元稹《菊花》等。而李商隐此诗结构独特,是先咏蝉,蝉中已寄情;再慨叹自身,蝉与我相映;而后又以与蝉对话作结。由此,蝉与我情感、身世已融成一片。这大概与李商隐诗歌空间多跳跃,喜凭意识组接之特色不无关联。此手法与今天说的“意识流”很相似。如此结构,使蝉与作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寓意更为深刻而鲜明,抒情意味也更为浓厚。
作为咏物诗,本诗有时紧紧抓住蝉的居高、鸣唱等特性作文章,可有时作者笔下的蝉又不像蝉了,正可见出诗中无理得妙。如蝉本无所谓“难饱”和“恨”,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之碧也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偏偏于蝉的“居高食洁”而感受到蝉的“难饱”和“恨”,又偏偏责怪树对蝉凄鸣的无动于衷。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因为作者于蝉的身上寄托了自己的身世遭遇。这种若即若离的咏物,其实为咏物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这首咏蝉诗,诗人正是通过写蝉来写自己,比兴手法运用得体,抒情意味浓厚,为情而造文,是一篇咏物诗的上乘之作。值得我们学习鉴赏。
·思考题
1.这首咏蝉诗,诗人是怎样抓住蝉的特点来抒发感情的?
2.此诗是一首咏物诗,在咏物的基础上,来抒发感情,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试分析诗人是怎样将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