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庐山风景名胜区·石门涧》诗词散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庐山风景名胜区·石门涧》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庐山西北面,天池山与铁船峰之间。峭崖对峙,状如石门,故名。瀑流夺“门”而出,声震峡谷,凉气森森;其境幽美深邃,其景雄奇壮观;为庐山胜景之一。最早记载见于《后汉书·地理志》:“庐山西南有双阙,壁立千余仞,有瀑布焉。”《水经注》云:“庐山之北,有石门水,水出岭端,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因有石门之目焉。水导双石之中,悬流飞瀑,望之连天,若曳飞练于霄干矣。”慧远《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散文名篇,对该景描绘工细;白居易亦有《游石门涧》诗传世。因东林寺离此仅十余里,且涧内古道可达山顶,故历代佛门弟子,文人墨客,游往或路经此佳境,题诗作赋者甚众;徐霞客曾于1618年夏,由此处攀藤附葛,登“百丈梯”,翻“狮子岩”,抵“天池山”。该登山古道于近代荒废,盖因明代修“九十九盘”运送“御碑”道于旁,近代开发牯岭,交通重心北移之故。“石门瀑布”上下方,有“钓台”、“牛皮石”、“神龙宫”、“方殊寺”等名胜,及古今摩崖石刻数十处,内容多为玄奥佛理,书法精美。石门涧被列为九十年代庐山重点修复开发景区,面貌日新,游客剧增。

〔古诗文赏析〕 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 晋·慧远

石门在精舍南十余里,一名障山。基连大岭,体绝众阜。辟三泉之会,并立而开流,倾岩玄映其上,蒙形表于自然,故因以为名。此虽庐山之一隅,实斯地之奇观。皆传之于旧俗,而未睹者众。将由悬濑险峻,人兽迹绝,径回曲阜,路阻行难,故罕经焉。

释法师以隆安四年仲春三月,因咏山水,遂杖锡而游,于时交徒同趣三十余人,咸拂衣晨征,怅然增兴。虽林壑幽邃,而开涂进;虽乘危履石,并以所悦为安。既至,则援木寻葛,历险穷崖,猿臂相引,仅乃造极。于是拥胜倚岩,详观其下,始知七岭之美,蕴奇于此: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其后,峦阜周围以为障,崇岩四营而开宇;其中则有石台、石池、宫馆之象,触类之形,致可乐也;清泉分流而合注,渌渊镜净于天池,文石发彩,焕若披面,柽松芳草,蔚然光目。其为神丽,亦已备矣。斯日也,众情奔悦,瞩览无厌。游观未久,而天气屡变:霄雾尘集,则万象隐形;流光回照,则众山倒影。开阖之际,状有灵焉,而不可测也。乃其将登,则翔禽拂翮,鸣猿厉响。归云回驾,想羽人之来仪;哀声相和,若玄音之有寄。虽仿佛犹闻,而神以之畅;虽乐不期懽,而欣以永日。当其冲豫自得,信有味焉,而未易言也。

退而寻之,夫崖谷之间,会物无主。应不以情而开兴,引人致深若此,岂不以虚明朗其照,闲邃笃其情耶?并三复斯谈,犹昧然未尽。俄而太阳告夕,所存已往,乃悟幽人之玄览,达恒物之大情,其为神趣,岂山水而已哉!于是徘徊崇岭,流目四瞩:九江如带,丘阜成垤。因此而推,形有巨细,智亦宜然。迺喟然叹:宇宙虽遐,古今一契;灵鹫邈矣,荒途日隔;不有哲人,风迹谁存?应深悟远,慨焉长怀!各欣一遇之同欢,感良晨之难再,情发于中,遂共咏之云尔!

本文作者慧远 (公元334—416年),本姓贾,东晋雁门楼烦(今山西省原平县东北)人。学问广博,对老庄哲学研究尤精到。据传慧远从晋孝武帝太元六年(公元381年)来庐山,至八十三岁去世,足迹不出庐山。

慧远虽首创并笃信“形尽神不灭”之说,但他毕竟是生活在世间的有血肉的人,对大自然的山水之美,他的热爱丝毫不比常人逊色,庐山石门涧离东林寺不远,风景极幽美。慧远经常偕弟子及友人等前往游览。奇秀的自然景色,和对宇宙生命的感悟,孕育出了优秀诗文。这篇《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名为“诗序”,实是典型的游记散文,交待了游览时间,地点,路线,同游者,内容主要是“游”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文章充分体现了慧远的写作特点:词藻华美,行文于骈散之间,生动地描绘了石门涧的景致。作为一篇情文并茂,思想深邃的游记,它不仅开庐山游记文学之先河,而且在我国古代山水游记文学中,也是早期的佳作,代表着六朝散文达到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刻画山水,但不是“移步换景”的一般游记写法。文章采取的是“分类描绘”的手法,把石门的景物全部融贯于胸,然后分别绘出山、水、石、树之状,宛如一幅幅画图,把石门的奇景展现在人们面前。在慧远的笔下,石门的山“双阙对峙”、“重岩映带”;石门的水,“清泉分流”、“绿渊镜净”;石门的石,“文石发彩,焕若披面”,石门的树草,“柽松芳草,蔚然光目”。这种分类描写法,对我国山水散文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的依据,意义深远。

这篇游记不仅写景工细,想象奇丽,而且能移情入景,由景立论,阐发佛教中的“本无”观,有玄言哲理味,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启迪。如“夫崖谷之间,会物无主,应不以情,而开兴引人,致深若此,岂不以虚明朗其照,闲邃笃其情耶!”从山水之美可以“开兴引人”,因而联想到这是由于心境的虚明朗照,即心里没什么牵挂才能领悟欣赏山水之美。

在慧远看来,最大的“智”不是从体实中认识事物本质,而是从虚无中认识事物本质,也就是万物“本无”,“无”是最根本的。这种把世界看成是虚幻的佛教哲学,溶注于文中,形成了意境优美深邃,题旨玄妙高远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李盛昌)



〔现代散文〕 远望石门涧,笼罩于烟云岚影中,天池山与铁船峰,如巨门对峙,似传说中的荒凉城堡。我与路上邂逅的一群青年男女,以愉快的谈笑和年轻的血液,稀释着石门涧越来越浓重的苍凉古朴。

上得一道山梁,猛抬头,一白衣笑面观音立像吓我一跳。正拟对观音祈愿,远处山峡中瀑声隐隐传来,似渺冥的天音诱惑着我们,又似轻柔的羽毛撩过拨着寻幽探胜的心。我们沿新修的石级路,迤逦而行,跳石过涧。

绿竹翠峦的背景上,忽然现出一朵红云。原来是“文殊寺”山房前的一株桃树,正自寂寞的“净土”上展示又一度青春。有老者红光满面,坐竹凳,旁若无人,看一本发黄的旧书,就象是一幅古代水墨画中的情景。难得这等超然世外的雅致,我们不敢打扰。继续朝苍绿得发黑的铁船峰和正被阳光镀得一片翠绿的天池山之间峡谷前进。我感到,这山寺桃花,这兀自沉湎于旧书的老者,及这亘古深涧,都有一种厚重的内涵,有那么一股谜一般的魅力,让人猜度,好奇又感动。

石路愈潮润,愈苍黑,愈怪异了;两峰夹峙,人的灵魂仿佛也被挤扁了。往日的“舍我其谁”的勇气,来路上的欢声笑语,都被这万古不变的雄奇,险峻、苍凉、豪迈震慑得踪影全无。我们战战兢兢地踩着石路,在美景、奇景、险境中前行。蓦地万丈巨崖拔地冲天,令人偶一仰望即头晕目眩,心跳如击鼓。那是一面面山崖么?那是最古老的人类的“图腾”,是任何伟人巨匠都不得不折腰诚服,心魂悸动,情潮奔涌的最优秀的诗篇!

一面是雄伟的,棱角分明、傲骨铮铮的铁船峰峭崖;一面是覆满苍松绿树、鲜美芳草的天池山。刚柔并济,风格和谐又在对比中富于变化。两山之间,乱石古涧,山泉激石,如鸣环珮;瀑流喧腾,似乐队奏着的主旋律,又似隐隐雷声滚动于天边。不知是微雨,抑或是湿雾,只觉脸上酥麻,接着是沁人的凉意。呼吸着湿润的,饱含四月山涧幽香的空气,恍若置身神中花仙子的国度。

在瀑布的招引下,我们加快脚步,眼睛却被路旁巨石上许多石刻牵住。在刻有“石门涧”三字的涧中一方巨石上,一数丈见方的“空”字,揭示了佛教的精灵,也暗合了当年慧远大师那篇《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的散文立意。面对这融含原始气息的山水,人的欲念显得无比渺小,虚幻。尘世带来的烦恼、纠葛、私心,在目睹这个“空”字和古涧清流的脱俗、灵魂颤悸的瞬间,如一堆脏雪被荡涤,心境渐渐澄明。方悟生命匆促,更要珍惜。

当石门瀑布如巨龙翻滚,腾空而下,在墨绿的深潭溅起水雾烟云,蒙蒙细雨扑面湿衣的时候,我呆立在这方祭台上,向不朽的大瀑,最高洁的灵魂致敬。这就是慧远、李白白居易、徐霞客……是无数先哲名流膜拜讴歌过的石门瀑布;这也是被荆榛没径,寂寞深锁过漫长岁月的囚徒呵!然而从洪荒奔腾到今天,它没有停止过生命的跃动,因为有了这万古不息的生命的浩歌,石门涧的山水石树草,才如此充满了灵气;逼窄的大峡里,才有了最明亮的希望;被巨崖挤迫得瘦损的人的灵魂,才渐渐在瀑声中涨大且乘着轻烟薄雾扶摇升向崖顶……

石门涧,我以一个游子虔诚的叩拜,感谢你的馈赠,你的启迪!

〔民间文学〕 相传,很久以前,庐山西麓的村庄住着一个小伙子,叫春儿。春儿家中的后娘对春儿非常刻薄,春儿在折磨中好不容易长成小伙子。一天,大雪封山,冰冻三尺,后娘硬要春儿赤脚草鞋,到庐山顶上打柴,春儿只得带上工具,冒大雪向山上走去。

春儿在半山中,忽遇一手扶龙头杖,精神矍铄的白发老翁,老人问明春儿的身世,发出连声感叹。春儿见老翁面善,恳求说:“雪这么大如何是好?”老人抚着春儿的头安慰道:“上到岩头,自有办法。”说罢,从背上药葫芦中,拿出一个长约二尺,肥硕金黄的丝瓜绒递给春儿,转身不见了。

春儿艰难地攀上岩头。惊恐地看到:一排奇峰插云;脚下万丈深渊。春儿吓得眼冒金花。定睛再看,那白头老人又笑嘻嘻站到了面前。老人说:“你先向背后看看。”春儿转身,见石壁悬天,中漏一缝,不得其门而入。老人说:“快将那个丝瓜绒拿出来,现在是开石门的时候了。”春儿忙拿出。“快吹气。”老人说。春儿鼓腮向瓜绒吹气。顿时,手上的丝瓜绒放出金光,忽儿变作很大的金钥匙。春儿用它去开石门。石门豁然大开,门内金光灿烂,金银财宝堆积如山。春儿不贪心,拾了些就转身出门,石门重新关闭。从此春儿买了锄头铁耙,勤劳耕耘。生活好了起来。

后娘见春儿得了财宝,便问明缘由,背起大筐,跑上庐山。只见石门深锁。便跪下念诀:“石门石门快快开,快开石门我进来。”“呀”地一声石门开了。后娘喜出望外,冲进石门装宝,当她扛着满筐财宝向外跑时,忽然石门关上,这贪婪狠毒的妇人被锁在岩石里。春儿见后娘久去不归,前来寻找,只见巨岩化为双阙,中间隔一座深涧。从此,人们把这里叫石门涧了。

(李盛昌 整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