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耶律楚材·过夏国新安县》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古诗《耶律楚材·过夏国新安县》原文赏析

昔年今日渡松关,车马崎岖行路难。瀚海潮喷千浪白,天山风吼万林丹。气当霜降十分爽,月比中秋一倍寒。回首三秋如一梦,梦中不觉到新安。

原诗题注云: “时丁亥九月望也。” 丁亥为公元1227年,诗人三十七岁。又,“千浪白”一作 “千里雪”,似不如千浪白。

耶律楚材的这首七律,让天山的节物风光从记忆之泉款款流出,用语自然清新,造境清远迷蒙,很好地传达了一种忘我的内心体验。

此诗有两个特点: 一曰粘题,二是逆叙。

先说第一点。所谓粘题,指的是整首诗所抒写的内容跟它的题目虽然有关系,但关系并不多,也不紧密,颇类乎古文家们讲的撘题文章。诗题叫做“过夏国新安县”,按夏国或即夏州,汉为奢延县地,晋为夏王赫连勃勃建都的统万城,宋为西夏故地,旧城在今天的陕西横山县西边。新安则在河南境内,是历史上项羽坑秦降卒十万的著名地方,但从未被西夏管领过。因此,将新安题为夏国的属地,于史殊无可稽。这里,恐怕夺了一个“至”字,题的全文应为 “过夏国至新安县”,于诗意正好吻合。诗的前七句都跟夏国、新安无涉,只是结句才点出 “到新安”,可见诗人用笔的重点完全是在 “昔年”经过西域松关的回忆上面,他是有意要让现实中的夏国和新安成为空白,以便形成今昔映照的格局。

诗起笔于 “昔年”的 “今日”,绾合于 “回首三秋”,中间的描叙天山辽远而清澈的景象,全从逆叙中得来,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颈联与腹联尤妙。瀚海之与天山,在对比中互相生发,境界雄浑生动。西域在诗人的忆念里,“白”与“丹”不惟明丽照眼,而且是“潮喷”,是“风吼”,简直成了生命力十分强旺而又气象万千的理想世界。有此饱满的一笔,再补之以“霜降”、“中秋”的晕染,于是乎一个静幽清远的西域同一个雄浑辽阔的西域便完整地凸现在我们的面前了。自然,这样的西域是令人陶醉的,故全诗结穴一个“梦”字——一种迷迷蒙蒙的感觉。

如此看来,夏国究竟如何,新安又有什么地方值得注意,诗人是完全可以“不觉”的,因为他被西域整个儿吸引住了。

当然,耶律楚材能写出这样新奇壮丽的诗篇,决非仅仅一个技巧问题。刘勰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第四十六》)他对西域有深刻的体验,有真的感情,所以,出现在他笔下的西域才这么动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