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民歌·孤儿行》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秦汉民歌·孤儿行》原文与赏析

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下如雨。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手为错,足下无菲。怆怆履霜,中多蒺藜,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泪下渫渫,清涕累累。冬无复襦,夏无单衣。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春气动,草萌芽。三月蚕桑,六月收瓜。将是瓜车,来到还家。瓜车反履,助我者少,啗瓜者多。愿还我蒂,兄与嫂严,独且急归,当兴校计。

乱曰: “里中一何譊譊, 愿欲寄尺书, 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此诗又名《孤子生行》、《放歌行》,通过对一个备受兄嫂虐待的孤儿生活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社会等级制度、封建制度的罪恶。

在封建社会里,失去父母的孩子是最不幸的,因为那时人间没有温情。那些孤儿受后母摧残者不乏其例,受兄嫂虐待者也屡见不鲜。此诗就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第一层开头的三句,总的概括了孤儿之苦,接着又描写了孤儿父母在时的生活。父母活着时,他是“乘坚车,驾驷马”,生活境遇极好。开篇这一对比描写,就为其后描述孤儿的处境埋下了伏笔,下面则具体地描写了孤儿所受之苦。

首先写孤儿“行贾”之苦。“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这二句就描绘出了父母死后,兄嫂对孤儿的虐待。行贾,即经商,做生意。在汉代社会,商人的地位极低,在人之下,只有富贵人家的奴仆才外出行贾。可见孤儿的哥嫂是把他当成奴仆来驱使。接着,则具体地描写了孤儿行贾所受之苦。“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可见,孤儿到了极遥远的地方经商,九江,即九江郡,西汉时郡治寿春,即今安徽省寿县,东汉时治陵阴,即安徽省定远县西北。齐,西汉郡名,治临淄,即今山东临淄县。鲁,汉置鲁县,即今山东省曲阜县。孤儿为了给哥嫂挣钱,到处奔波,只有到阴历十二月才回到家中,但在哥嫂面前自己也不敢说在外面的辛苦。至于孤儿所受之苦,通过“头多虮虱,面目多尘”两句的描述,完全可以想象得出。由于他到处奔波经商,风餐露宿,头上生满了虮虱,脸上尽是灰尘。至此,一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孤儿形象跃然纸上。

接着,诗篇描写孤儿应付哥嫂家务之苦。孤儿外出经商,寒冬腊月回到家中以后,哥嫂也不给他以喘息的机会,而是吩咐他立刻做各种家务活:“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大哥让他去做饭,大嫂又让他去照看马匹。那么他干什么好呢?勿容置疑,他是样样都得做。因而他“上高堂,行取殿下堂”。高堂,即正屋;殿下堂,指正殿下的边房、厢房。大哥让他去做饭,他要到正屋去,大嫂又让他去“视马”,所以他又急忙跑出正房到厢房去。哥嫂像驱使奴隶一样地驱使着孤儿,使他伤心得“泪下如雨”。

继而又描写了孤儿行汲之苦。“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汲,从井里打水,这里是指取水。孤儿的哥嫂一大早就命令他去汲水,到晚上他才能把水取回来,这说明打水路途之遥。孤儿汲水的季节又是在寒冬腊月,他“手为错,足下无菲”。错,即 “皵”字的假借字,指皮肤受冻裂开了口子。菲,通 “屝”,指草鞋,由于孤儿连一双草鞋都没有,要去遥远的地方去打水,所以要遭受蒺藜之苦。“怆怆履霜,中多蒺藜;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这四句形象地描绘出孤儿脚被蒺藜所扎的情状。孤儿为此而伤心得泪流不止。由于孤儿遭受了哥嫂的种种虐待,“冬无复襦,夏无单衣”,悲愤已极,于是他高声疾呼: “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孤儿宁愿死去,也不愿在这个世上活活受罪,可见孤儿遭受兄嫂虐待之苦!

最后描写孤儿收瓜之苦。孤儿不仅严冬受尽种种苦难,就是春夏也毫不例外,被兄嫂奴役,艰辛备尝。在那春天到来之季,孤儿在三月里就要采桑养蚕,六月里还要收瓜。“将是瓜车”九句,则是具体描写孤儿收瓜的片断,孤儿收完瓜以后,推着瓜车,向回家的路上走来。瓜车翻倒了,路上的行人帮助他扶车拣瓜的少,而趁机吃瓜的人却很多。孤儿哀求大家把瓜蒂还给他,说兄嫂很严厉,自己必须赶快回去,哥嫂见瓜少了,定要惹起纠纷来。这好像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一样,将孤儿那种因瓜车翻了,众人吃瓜而引起的惴惴不安的惊惧情状活现在观众面前。同时,孤儿的惊恐之状也反映了其兄嫂的蛮横、凶残。

诗篇最后的 “乱曰”,是全诗的总结。“里中一何譊譊”,是说家中一片喧哗叫骂之声。孤儿还没有到家,就听到了兄嫂的叫骂之声,因而他清楚知道,难以在这个世上生存下去,愿寄尺书给地下父母,告诉他们,这样严厉的兄嫂实在很难和他们长期共同生活下去。这是孤儿又一次的醒悟,他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严酷的现实。此诗可以说字字血,声声泪,读之令人心酸泪落。

此诗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造诣。首先,诗篇着重于对人物行动的具体描绘。全诗对孤儿如何受兄嫂虐待,并未作空洞的叙述和议论,而是通过对人物行动和生活细节的具体描绘,使孤儿受兄嫂虐待,难与久居的不幸遭遇活现笔端。如 “上高堂,行取殿下堂”,“拔断蒺藜肠肉中”,“瓜车反覆”等具体行动和细节的描绘,将兄嫂虐待孤儿之状展现在读者面前,每读一遍,其 “兄嫂之恶薄,人人发竖”。

其次,将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全诗以叙事为主,但叙事中饱含作者对孤儿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放歌者,不平之歌也”,“诗人伤而嫉之,所以为放歌也”。作者时而以愤慨不平的话语,指责孤儿的兄嫂虐待孤儿的行为;时而又拟孤儿自述,讲述其兄嫂对自己的不公平,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读罢全诗,我们会感到,这个可怜的孤儿,就像遇到亲人,正在向我们哭诉他的不幸,催人泪下。这种感情的抒发,是作者从叙事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最后,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本诗同汉乐府其他民歌一样,没有固定的章法、句式,而是长短随意,整散不拘,这样的句式,便于表达和深化思想内容。诗的语言极朴实、清新、自然,毫无矫揉造作、晦涩难懂之感,充分体现了乐府诗来自民众的特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