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之一)·王夫之》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王夫之

悲风动中夜,边马嘶且惊。壮士匣中刀,犹作风雨鸣。飞将不见期, 萧条阻北征。关河空杳霭, 烟草转纵横。披衣视良夜, 河汉已西倾。国忧今未释, 何用慰平生!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明崇祯举人。清军南下,他在衡山起兵抵抗,败退到肇庆,参加了永历帝朱由榔的抗清队伍,任行人。后又帮助瞿式耜守桂林。永历朝亡后,流转湘西,窜身岩洞。其后曾长期筑土室居于石船山, 从事著述,世称船山先生。他博通经史,著作极丰,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与思想家。文章气节,与顾炎武、黄宗羲鼎足而三,学者称“清初三先生”。他的诗用意深,深划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矛盾、社会苦难和家国之痛。喜用典故,造语奇而晦,是不足之处。

《杂诗》写于顺治六年(1649), 当时南明的福王、鲁王、唐王政权都被清军摧毁。王夫之于上一年被永历朝任命为行人。在桂林,他受到瞿式耜的尊重。当时永历朝中“吴党”、“楚党”党争激烈,达到白热化程度。据邓潭洲《王船山传论》,“楚党”在历史上有促进作用,对人民的态度也胜“吴党”一筹。王夫之遭到“吴党”排斥, 于顺治七年被批准休假,实际上是被免了行人的官职。他七月离开梧州, 八月到了桂林,取道返湘。《姜斋诗集·五十自定稿》:“萧森天放湘累客,得倚商歌侍羽觞。”抒发悲愤的心情。一方面以屈原自比,抒发“一意事主, 不随众狂”(《章灵赋》自注)却受谗遭逐的愤慨, 一方面感谢瞿式耜对自己的礼遇。《杂诗》之一正是他壮志未酬、心忧国事的激昂慷慨心情的倾吐。

“悲风动中夜,边马嘶且惊。壮士匣中刀,犹作风雨鸣。”深夜悲风怒吼,边马长啸,令人惊悸激动, 刀鞘中的刀也发出风雨似的呼啸声。这一层写他听到湖南、江西激战消息时渴望投入战斗的心情,这种愿望却又遭到了朝廷内“吴党”的打击,使他感到不平和激愤。“飞将不见期,萧条阻北征。关河空杳霭,烟草转纵横。”有志抗清的将领不被征召,“吴党”阻挠抗战事业,使之冷落萧条。关中黄河流域也就是中原地带, 自从失陷后, 已是一片深远空濛的凄凉景象,成为荒烟蔓草杂乱横陈的悲惨土地。那里的百姓盼望明朝军队反攻过去,但南宋时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悲剧重演。“飞将”用《史记·李将军列传》故事,赞扬汉朝征讨匈奴的名将李广,这里借指抗清将领。这一层抒发诗人无比忧忿与对北方人民的同情。永历帝懦弱寡断, 昏庸腐朽,闻警即逃,颠沛流离。小朝廷内部,宦官专权。地方上则是军阀割据,你争我夺。尤其可恨的是大敌当前,“吴党”中的吴贞毓、郭之奇、万翱、张孝起、李用楫等却依靠王太后、永历帝的袒护,疯狂排挤、迫害抗清将领金堡、瞿式耜、张同敞、刘湘客等人,欲置之死地而后快。面对这种亲痛仇快的倒行逆施,面对即将崩溃的抗清态势,王夫之不得不挺身而出进行“死谏”。所以这四行是写得极沉痛的。小朝廷吵吵闹闹,而清军正在大举南下,象金堡这样的“飞将”不为朝廷所重,哪里还谈得上北伐?中原大地,白骨遍野,黎民百姓,盼望王师,泪水纵横。诗人忧心如焚!“披衣视良夜,河汉已西倾。国忧今未释,何用慰平生!”诗人再也躺不住了,披衣仰望,银河已经向西斜转。望星空,泪水飞洒;想国事,忧怨满怀。唉!国仇未报,生灵涂炭,用什么来慰安一生呢?质言之,将抱恨终身,永无休止。

这首诗抒发了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耿耿愁思,表达了亡国的幽怨,十分感人。作者采用五言古诗的形式来表达这种情感体验。他在《夕堂永日绪论·外篇》中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他进一步提出:“势者,意中之神理也。”并以画设喻:“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 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具体地说,“取势”即用生动而简净的语言,对所吟物与情,委婉曲折地描叙抒发,造成深远优美的意境,构思应广远,诗篇有风味,语言力求纯净,意象要藏锋不露。这首诗实践他的诗歌理论,写“身之所历,目之所见”(《夕堂永日绪论·内篇》),格调高古,语言淳朴,意境深远,确是不同凡响。(顾 启)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