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解】
本文是作者于熙宁初年(1068)擢为南康郡守时写下的。在此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于府东侧开辟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在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荷叶轻摇,清香扑面。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夹叙夹议夹抒情。本文“借花喻人”,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本文通过以莲的美好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夷和厌恶。
首先,文章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分别赋予了菊、牡丹、莲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作了精辟的概括,以表达自己的志向。“陶渊明独爱菊”,因为“菊,花之隐逸者也”,可见陶渊明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因为“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可见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而“予独爱莲”,因为“莲,花之君子者也”,可见作者既不隐逸,也不贪图富贵,而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这样写的好处就是能够把比较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形象,含义深刻而不枯燥,语言生动而不呆板,能够引起阅读兴趣并发人深思。
其次,文章还巧妙地运用衬托和比喻。全文先后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花,使主题步步深化,有力突出了主旨。将菊、牡丹和莲花比喻为隐士、富贵者和君子,十分贴切。特别是描写莲花,处处紧扣“君子”的性格特征,使莲花的特征和君子的品格结成一体,名为写物,实则写人,从中可见作者的情怀和操守。
最后,本文语言讲究句式的整齐对仗,运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将骈句和散句相结合,使文章错落有致,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