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橹《华清宫四首(其三)》古诗赏析与原文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崔橹

草遮回磴绝鸣銮,云树深深碧殿寒。

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栏干。

这一首,《全唐诗》作《华清宫三首》其一,《万首唐人绝句》作《华清宫四首》其三。诗中写华清宫的荒凉景象,表现出一种无言的感伤。前人对于此诗多称赏之语,如敖英《唐诗绝句类选》云:“离宫凄寂之景,描写入神,奚啻诗中有画!”

首句“草遮回磴绝鸣銮”,从华清宫的磴(石阶)道写起。这是登山下山往回的必经之道。昔日,正当唐朝隆盛之时,皇帝曾多次游幸此地。特别是到唐玄宗时,他更是经常住在这里。这样一来,华清宫的磴道自然经常有人打扫整修。然而现在呢?入眼便是“草遮”二字。这二字极富特征,它说明华清宫的磴道上不仅仅是生有杂草,而且是杂草丛生,多而且大,已经把磴道给“遮”住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绝鸣銮”。“銮”,指系在马勒或车前横木上的铃。“鸣銮”,此指皇帝出行。“绝鸣銮”,是说皇帝根本就不到这里来了。这一句系自为因果句,又是因果倒装句。“绝鸣銮”是因,“草遮回磴”是果。作者特意将因果倒装,目的是让读者由“果”想“因”,作深长之思。

次句“云树深深碧殿寒”,紧承首句,由磴草写到殿树。“碧殿”,从末句可知,此指长生殿。骊山华清宫的宫殿,极为雄伟巍峨。白居易《长恨歌》云:“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但由于皇帝长时间不来,这些宫殿旁边的树木,已经长得高耸入云,故称“云树”;这些“云树”已经把骊山上高大的宫殿深深遮掩。一个“寒”字,语意多关。首先是点明时令,当在秋天,此有末句“人倚玉栏干”可证。其次,说明皇帝久久不来,若大的宫殿久无人住,自然充满清寒的气氛。再次,昔日这里有皇帝常住,自是一片繁闹景象,而今人去殿空,自然使人感到心寒。

以上二句写骊山磴道、华清宫殿,均为白昼之景。三句“明月自来还自去”,将笔一转,写骊山夜景,并逗出结句“更无人倚玉栏干”。骊山夜空的明月,以前是“自来还自去”,现在仍然是“自来还自去”,这看来并没有什么变化,但以前“明月自来还自去”时,还有“人倚玉栏干”,而今却是“更无人倚玉栏干”!陈鸿《长恨歌传》云:“玉妃(指杨贵妃)茫然退立,若有所思。徐而言之曰:昔天宝十载,侍辇避暑骊山宫,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秦人风俗,是夜张锦绣,陈饮食,树瓜华,焚香于庭,号为乞巧。宫掖间尤尚之。夜始半,休侍卫于东西厢,独侍上(指唐玄宗)。上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言毕,执手各呜咽。此独君王知之耳!’”这自是昔日“人倚玉栏干”的情景。这里的“人”特指唐玄宗与杨贵妃。当然,在明月之夜,唐玄宗与杨贵妃“倚玉栏干”的情景是极多的,并非仅此一次。而现在“更无人倚玉栏干”的“人”,自然也是特指唐玄宗与杨贵妃。今非昔比,物在人亡,自然令人感伤,黄叔灿《唐诗笺注》云:“就明月言之,犹太白‘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意。”

人们常称诗中的关键字词为“诗眼”,以此窥视全篇,则全诗洞然可解。那么,这首诗的诗眼便是“无人”二字。正是由于“无人(没有唐玄宗、杨贵妃)”游幸华清宫,才使得“草遮回磴”,树掩碧殿。那么请问:为什么“无人”呢?因为“玄宗在位岁久,倦于旰食宵衣,政无小大,始委于右丞相。深居游宴,以声色自娱”。(陈鸿《长恨歌传》)。及至杨贵妃得宠之后,更是“从此君王不早朝”。他经常在骊山游乐,“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白居易《长恨歌》)。以致最终酿成了一场毁灭性的大灾难——安史之乱,落得个玄宗西幸蜀地、贵妃赐死马嵬的悲惨结局。时隔不久,唐玄宗也郁郁而死。二人既已先后死去,华清宫中自然也就“更无人倚玉栏干”了。这首诗可以称为因果结构,即末句为因,前三句所写骊山磴道、华清宫殿及夜景的凄凉冷落景象,全是“无人”的结果!这是诗的字面含意。由此我们还可以再深入一层来想,即为什么“更无人倚玉栏干”呢?于是,唐玄宗的荒淫误国便是因,而“更无人倚玉栏干”则是果;不仅如此,而且全诗四句都成了唐玄宗荒淫误国之果!此正所谓“含不尽之意”者。“诗贵乎如此,若使一览而意尽,亦何足道哉!”(《诗人玉屑》引《苕溪渔隐丛话》)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