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成林
报告文学。作者杨友青、王文杰。连载于《报告文学》1987年第8一9期。作品以深刻的笔触,真实地再现了1987年5月我国大兴安岭发生的特大森林火灾的前前后后及其留给人们的沉痛思考。大兴安岭林海广阔,物产丰富,但山多平坦,河多狭窄,含油树种多,成为多火灾区。由于多年来人们对防火工作的忽视和连年干旱,大兴安岭变成了一座火药库。防火中心主任金可参在火灾发生前一个月召开的地区党委会议上大声疾呼:“将来发生大火,历史不会饶恕!”但这仍然没有唤起人们的觉悟。当五名合同工违章作业,引发火灾时,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系统,也由于某些领导的疏忽,更由于某些打火队员的失职,终于酿成了这一巨大悲剧。大火吞噬着一切,罹难的人们在火海中呻吟,许多人没有能挣脱灭顶之灾。火光不仅真实地记录下那些悲惨的场面,而且更映照出那些与烈火抗争的人们:二十几名退休老工人顽强拼搏,把一个火车站及家属区交给了人民;只有六十三人的“皇亲国舅”厂在厂长的带领下坚持抗火,使该厂成为漠河唯一没有受损失的工厂;五万名解放军将士与烈火浴血奋战,师长初振金率将士涉过冰河,保住了十五万立方米木材;三百五十名勇士被烈火围困,四十四名共产党员组成突击队奋勇突围;东线总指挥“大胡子师长”吴长富喊道:“不把大火扑灭,我这胡子不刮了!”他以“临时大总统”般的威严和胆识指挥战士,在塔河城外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熊熊火光把高尚者宽阔的襟怀展现的同时,也把渺小者丑陋的灵魂曝光。那些霸占、挥霍救灾物资的各色人物;大火中保全个人住房的漠河县长高保兴和消防科长秦宝山以及阻挠记者报导真实情况的个别领导,终将受到历史的审判。作者以宏观的全方位视角和散点式结构,分析了大火灾发生的自然、历史、社会及人为等种种因素,在叙述事件的同时注意发掘众多小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真实准确地反映了大兴安岭大火灾留给中华民族的思考。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