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海》的主要内容,《函海》导读
《函海》是清代的一部大型综合性丛书。李调元编辑。全书于乾隆47年(1782)辑成,所收书以鲍氏《知不足斋丛书》未收者为限,多古今秘本、锦里耆旧之作,刻成未几,李调元获罪入狱,所刻书版四处零落,后由李的亲戚陈韫 山为之收藏,编辑成书,是为《函海》的最初辑本。李调元死后,其弟李鼎元校正初印本的错讹,并于嘉庆十四年(1809)重印。道光五年(1825),李的儿子李朝夔重新补刊。到光绪八年(1882),广汉人钟登甲用袖珍本刊行。其初印本分为24集,后来补刻诸本分成40函,内容较初印本颇有出入,已非李氏之旧。例如,初印本中有李调元撰《史说》5卷,《官话》4卷,《弄谱》2卷,《东海小志》1卷,《汇音》2卷,皆为他本所无;初印本前有李调元序,并有附诗二首及后序,其他本里也没有。取名为“函海”,意为文献之渊薮,册府之大成。该书流传至今的版本有乾隆中绵州李氏万卷楼刊嘉庆十四年(1809)李鼎元重校印本,道光五年(1825)李朝夔补刊印本,光绪七——八年(1881—1882)广汉钟登甲乐道斋刻巾箱本。
李调元(1734—?),字雨村,号墨庄,四川绵州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清代文学家、戏曲理论家。乾隆年间官家修纂《四库全书》,广泛收集各类书籍。李调元由广东学政任满,调至畿辅,任直隶通永道,因此得以翻阅内府藏书副本,雇人抄录。《函海》刻成不久,李因得罪权臣和珅,充军伊犁,后以母老而被释归。嘉庆五年(1800),他避乱到成都,不久去世。李调元的戏曲论著有《雨村曲话》、《雨村剧话》,另有《童山全集》,辑有《全五代诗》、民歌集《粤风》等。
该书各版本内容差异较大,收书种数、卷数也不一致,计乾隆本154种628卷附录2卷,道光本161种856卷,光绪本159种791卷,这里我们选择内容较多的道光补刻本作一介绍。该本全书分40函,编排上基本以著者时代为次序,自第1函至第10函全为元以前人之著作,皆未见刊刻流传。自11函至19函基本上为明人著作,其中11至18函为明杨慎著作中未见传本者。自20函以下,基本上为李调元自著之书。李调元是四川人,辑书中便袒以乡曲之私,故丛书所收多是蜀人著作。明以前人之著作,按时代计汉1种、三国1种、晋(16国)3种、南北朝1种、唐7种、五代2种、宋44种、辽1种、元4种,除少数几种外多是篇幅不大的小部著作。其中梁元帝《古今同姓名录》、徐锴《说文解字韵谱》、苏鹗《苏氏演义》、宋徐氏《易传灯》、刘攽《孟子外书》、郭稽中《产育宝庆集》、张行成《翼玄》、李纲《靖康传信录》、王弥大《青溪弄兵录》、赵鼎《建炎笔录》、李心传《旧闻证误》、郑樵《夹漈遗稿》在当时均称得上是罕见之书。
杨慎,号外庵,四川新都人,明著名学者,著述宏富,号称古今第一。然当时除文集诗集、丹铅总录等少数几种刊刻行世外,余皆不传。李调元于外庵著述刻意访求,凡所得到的流传稀少的,只要完整,一概辑入,计42种,内容涉及经说、金石、书画、文艺理论、民间文艺、音韵等方面,杨氏一生的著述已大备于此。最后是李调元本人撰辑的著作37种,这是李调元著作的全集,从中也可以看出李氏治学的广度和深度,其内容涉及经学、文学、文艺理论、民间文学、文字音韵等方面的内容,如《全五代诗》100卷是搜罗较全的五代诗总集,《赋话》、《诗话》、《词话》、《曲话》是有见地的文艺理论著作。
该书收书虽偏于西蜀一隅,而古今稀见的精善之书也往往有之,其中不少来自外人难以见到的内府藏书。唯编者自称收书限于《知不足斋丛书》未收者,实则所收《缉古算经》、《续孟子》、《伸蒙子》、《藏海诗话》、《农书》、《江南余载》皆为鲍氏书中所有,未免自乱其例,是为微瑕。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