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源流论》的主要内容,《医学源流论》导读
《医学源流论》是中医医论著作。清徐大椿著。撰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最早著录。现存主要版本有:清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半松斋初刻本,《四库全书》 本,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徐灵胎医学全书》石印本,1987年中国书店影印本,198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徐大椿医书全集》校点本。
徐大椿(1693—1771),清代医学家。字灵胎,又名大业,晚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人。祖父徐釚,曾任翰林院检讨,并参加纂修《明史》。徐氏学有家传,少时聪颖,通天文、水利等,更工诗文。青年时因家人多疾病而发愤学医,博览方书,自《内经》以至元、明医家著作无不涉猎,穷源极流、广搜博览,而终有所成。他精通医理,行医五十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曾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被诏入京,原拟留京任职,徐氏坚辞不就,隐居吴山画眉泉。后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又被诏入京,至京三日突然病故。徐氏医理精湛,学识渊博,一生著作较多。有《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百种录》、《医学源流论》、《伤寒类方》、《兰台轨范》、《医贯砭》等十余种。另著有《洄溪道情》、《道德经注释》等非医学著作。徐氏复古思想较重,但其学识与临床经验宏富,医学见解独到,又能融会贯通古今医家之说,故其著述很受后世学者推重。
《医学源流论》分上、下二卷。共分子目七门。上卷有:脏腑经络门,包括“元气存亡论”等9篇;脉门,有“诊脉决死生论”等3篇; 病门,主要论述了中风、臌膈等证的治疗以及“亡阴亡阳论”等共16篇;方药门,包括“人参论”、“用药如用兵论”等古今方论共24篇。下卷有: 治法门,“治病缓急论”等反映作者对论治的独到见解的医论24篇;书论门,主要对古代医著加以评论,载医论13篇;古今门,主要评述古今医家,共10篇医论。全书凡99篇医论,约5万余字。
本书是反映徐大椿主要学术思想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各篇论说,探讨医学源流,指责医界流弊,阐述了自己在理、法、方、药各个方面的学术观点和独到见解。徐氏极力推崇《内经》、《伤寒论》等,如其所说: “言必本于圣经,治必遵乎古法。”亦能融会贯通宋元以来诸家学说,在明其渊源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批判精神,正其异说,对后世医家提出种种评论,有不少精辟论述,切中时弊,持论精凿,启迪后学。书中所反映的主要学术思想有:1.重视运气与人体的关系,认为运气学说不可拘泥;2. 强调四诊合参,反对单凭脉诊断病,指出: “病之名有万,而脉之象不过数十种。……何能诊脉而即知其何病,此皆推测偶中,以此欺人也。”3.详于辨证,对病同人异之辨、兼证兼病之别、亡阴亡阳之分等均有自己的见解。4. 治疗不拘成法,反对滥用峻补辛热之时风,“人参论”中抨击了时医害人性命,切中庸医之弊害。治病还主张采取多种疗法,如单方、验方、针灸、按摩等相宜使用。但徐氏所论中,属矫枉过正和言过其实者亦不在少数,如认为论病自歧黄以外,无当其意,论方则自 《伤寒论》、《金匮要略》外,刘守真、李杲、朱震亨皆遭驳诘。这些都是徐氏医论中的偏激之处。
如上所述,本书围绕中医学理、法、方、药各个方面阐述了作者的观点和独到见解。每篇医论虽不过千言,但阐理深刻,精凿有据,耐人寻味。其中某些论述,如“用药如用兵论”等不失为绝妙之作而流传于后世。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