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小说的空前繁荣期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国古典小说的空前繁荣期

清代历经两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变革的转折时期,也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至全盛的时期。小说作家、作品数量众多,流派纷呈,形成群星斗艳的繁荣局面;各种类型的小说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并揭开了近代小说的序幕;小说与经史、诗文、辞赋的界限更分明,特点更明晰,观念更与现代小说接近。

大抵说来,清代的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相互影响,彼此争胜,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双线发展,多姿多彩,都达到了各自的全盛时期。从数量上看,据统计,清代的章回小说大约有三百多部,文言小说大约有五百余种(包括掌故丛谈等),拟话本小说有近五十种。从流派上看,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小说在清初就呈现出兴盛发展的态势,一些较优秀的作品在民族矛盾极为尖锐的背景下,借历史事件、英雄人物反映民族情绪、反抗意识,有的还演绎当时的政治事件,表达爱憎分明的情感;人情小说在康熙、雍正至道光前期风行一时,成为主流,出现了小说史上最为流光溢彩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品,衍生出成熟的讽刺小说流派,产生了专门描写儒林群像的经典之作,把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推向高峰,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才子佳人小说、儿女英雄传奇这些人情小说的分支流派,也在这一时期兴盛起来;而狭邪小说、公案侠义小说则在晚清大量涌现,形成创作流派,获得进一步发展。从创作体裁上看,除长篇章回小说繁荣发展外,文言短篇小说在清初即掀起高潮,产生了将传奇与志怪相结合的极具影响力的作品集,极大地拓展了前代文言小说的体制,并在清中期和清末出现较有影响的专集;话本小说在清初也掀起了创作热潮,在题材内容、叙事体式上均有所突破,虽然在清中叶趋于沉寂,但到清后期又迎来回响。

需要说明的是,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小说创作却没有立即反映出这种变化。一直到戊戌政变(1898),近代小说仍然没有出现,此时兴盛的公案侠义小说和狭邪小说依然属于古典小说的余波。所以,与一般古代文学史的分期不同,1840年至1898年的晚清小说应当在古典小说的范畴内,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终结部分。至于在这以后出现的晚清的谴责小说、革命小说,因其性质与古典小说已有明显的区别,故不予论述。

从整体创作倾向看,清代小说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方面,作家关注的焦点和表现的重心随着时代的推移,有节奏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缅怀旧朝到凝视现实,从反思当下到探索未来,社会的发展、时局的动荡、民生的疾苦、儒林的未来、家族的前景、个人的出路等无不是他们积极思考和乐于表现的。而且,这些思考和表现已不仅仅停留在对政治、社会的腐朽与黑暗的浅层次的焦虑和暴露上,而开始转向对意识形态的深刻怀疑、认真反思和对价值观念、人生方向、精神前途的深入挖掘上。但是,受时代因素的限制,他们的反思和探索往往难以获得一个圆满的结果。于是,当他们把自己的生命熔铸在艺术作品中时,许多作品都充满了忧虑、失望、困惑、迷惘、伤感、痛苦的情绪,它们已经成为历史发生巨变前的一种时代情绪,具有极其普遍的社会意义。如蒲松龄表示《聊斋志异》是发泄“孤愤”的作品,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悲怆地描绘儒林丑相、无奈地追慕上古礼乐的传统,曹雪芹用《红楼梦》唱出了一曲世态炎凉、人生迷茫的封建末世的挽歌。另一方面,创作者主体意识的强力渗透,不仅使作家的思想和个性更为鲜明地呈现在作品当中,而且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也达到高度个性化的程度,还出现了一些反映个性解放思想的新人物,体现了作家对时代变化的敏锐感受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