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也频·离情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凯枫

 

 

一切安静,因长波滚滚而扰乱了,

但我的心,仍孤寂如泥中之柳絮,

无能随飘泊的白云,

飞过君山,深吻沅江之水。

 

静听那闲人的笙箫之音,

频添了几许哀怨,

无意思地陡然仰首,

那远处的斜坡,竟不是我的归路。

 

看隐约的孤雁之影,

蹁跹于星光底下,

虽不知是否失群,

但其哀鸣,已响彻我心之深处。

 

如此旅路之寂寞,我独倚于舷上,

呆望那夜色、

芦苇、柳树与月影,

我忘记了疲倦。

 

胡也频

 

这首诗采用象征手法,通过意象的组合、转换,寓情于景,寓动于静,使情景交融,动情结合,造成一种扑朔迷离的美感,并丰富了诗意。

全诗围绕抒情主人公“我”对于故乡、亲人的思念,极写离别之苦。在结构上,运用电影艺术的手法,通过镜头的转换,由若干远景作为铺垫,逐渐推向近景,把主人公别离的感情推向高潮。

第一节诗,通过安静的旷野,河水的喧闹,写出静中有动;以君山、沅江象征故乡、亲人,以“泥中柳絮”自况“孤独”,表达“我”的思念之情。第二节诗,通过“笙箫之音”,写了静中有动,写了“我”的哀怨,又以“远处的斜坡”象征故乡、亲人,再次表达“我”的思念之情。第三节诗,主人公以“失群”的“孤雁”自况,通过“星光”下孤雁的“哀鸣”,既写静中有动,又描述“我”离乡背井的复杂心境。

以上三节诗,通过视觉意象与声觉意象的结合、转换,把主人公意识流动的起伏变化,一浪一浪地展现出来;尽管是在茫茫之夜,还是隐约可辨。

第四节诗,出现了一个近景:万籁俱寂,在濛濛的月光下,“我”忘记了“疲倦”,“独倚于舷上”,呆望着“夜色、芦苇、柳树与月影”而出神。这一切仿佛静止了,凝固了。实际上,在主人公的心海里,说不定正掀起感情的波涛,它是如此之强烈,以致达到忘我的境地。它为人们提供了想象的余地。联系到诗人的飘泊生涯和他的恋爱经历,我们将会从中体味到主人公追怀故土、思念亲友、眷恋情人的种种丰富而复杂的情愫。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