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的哀思(原诗略)·李瑛》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周恩来逝世,震惊了中国,同时也震惊了世界。在当时中国的大地上,可以说是卷起了一股悲悼周恩来逝世的哀潮。由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种种压制,以至使这股哀潮一直持续到江青反革命集团粉碎后的第一个清明日。当时各种各样的悼念诗篇很多,但以李瑛这首诗的影响最大。
《一月的哀思》(载《周总理永远和我们在一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是一首抒情长诗,全诗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诗人初闻周恩来逝世后的悲痛心情和撰写此诗的原委;第二部分主要写周恩来逝世时全国人民的哀悼心情和场面,以及周恩来停止呼吸时的情景;第三部分将笔端由横面向纵处伸展,以缅怀的心情,抒写了周恩来光辉的一生;第四部分又从回忆回复到现实,实际上还是表现了对周恩来的一片怀念之情;第五部分是诗人在江青反革命集团粉碎后续写的,所以其中有着对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这一胜利的由衷的欢呼,也有着对周恩来的真诚的告慰。
写这样的长篇抒情诗,一般都要换几个韵。但这首诗却一韵到底,这是因为诗人考虑到这是对周恩来的哀思,应该紧扣着“周总理”这个词不放,这就由此而确定了全诗的韵脚。但诗人并没有完全被押韵所束缚,并没有每一句都考虑押韵,也没有因押韵而影响到自身感情的抒写,押韵的间距都相当大,有时甚至近十行才押一个韵。由于诗人对韵脚抓得比较准,既注意押韵而又不完全被押韵所囿,再则全诗比较长,即使押韵跨度大些也无妨,才使全诗的基本韵调显得比较自然流畅。
这首诗尽管在押韵上没有变化,但在写法上却常有变化。如在第一部分里,诗人纯以一种感觉和心愿开篇,一上来便连用了三个“我不相信”,写得十分悲怆有力,说明诗人极不愿意发生这件事。然后再转到对千山、万水、哀乐、汽笛、报纸、电报的描写,说明这件事情真的发生了。在第二和第三部分里,诗人则改变了写法,以一种最形象、最富有特征的场面,化成简炼的三言两语来领起以下的诗行,犹如起兴过门一般,将自己所要陈述的各方面内容有条不紊地排列组合在一起。如在第二部分里,诗人就反复运用“车队像一条河,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这一句话,让它反复出现,每出现一次,就罗列一部分内容,再现了当时广大人民哀悼总理逝世的心情和场面。在第三部分里,诗人又反复运用了“呵,此刻,灵车,正经过十里长街,向西,向西”这一句话,每出现一次,就罗列了总理的一段战斗历程,以此来达到歌颂和缅怀总理的光辉一生的目的。如果第四和第五部分再用这种程式,那就显得太机械了,于是诗人又回复到第一部分的陈述方式,根据自己的感情波涛,让它任意自由地流淌,而不用一种固定的方式来进行组构。
一首长诗在谋篇布局上固然十分重要,如果没有十分精粹成熟的语言相配合,那也是不可能获得太大的成功的。此诗尽管长达五百余行,但从头至尾并没有水平相差悬殊的诗句,特别是大量排比句的运用,更加强了全诗的气势和力量,至于像“报纸,披着黑纱,电波,浸着泪滴;每盏灯,都像红肿的眼睛”等一些带有比喻意味的句子,也是比比皆是,随处可拾。
但也不必讳言,其中有大量的句子或词汇,实际上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颂诗中也是经常出现的,其他诗人也经常运用过,但由于诗人对周恩来怀有崇敬的感情,是流着眼泪三个通宵一气写完的,因此,诗人在运用时,并没有一种虚浮叫喊的感觉,反而都显得十分亲切。
李瑛作诗通常都喜欢以小见大,讲究构思的精巧,笔触比较清淡细致,以清新见长,一般不喜欢正面描写,特别是铺写大场面。而此诗却一反常态,诗人浓笔重绘,恣意铺陈,正面描写。全诗扣定题面,以悲悼的情调为主,既有对周恩来的无限的哀思,又有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愤怒的斥责;既有对周恩来光辉一生的缅怀,又有一种悲中含壮、昂扬奋发的激情。它喊出了当时人民的心声,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气氛,同时也说明:诗人在描写大场面、处理大题材上,同样是有才华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