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音乐·迪斯科
70年代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流行音乐形式。当时在美国火岛、纽约和旧金山等地的夜总会中,经常播放一种一连30分钟不停的舞曲。这种舞曲是一种剽窃歌曲的混合物。它将当时著名歌星表演的曲调混合编织在一起,并伴以一种呆板而无重音的重击节拍,这就是最初的迪斯科音乐。1975年波利多唱片公司为迪斯科夜总会录制了第一张名叫《永久不要说再见》的歌曲,担任演唱的是一位不知名的黑人歌手,名叫格劳利娅·盖伊诺。结果,这首歌曲轰动了全国,盖伊诺也从此出了名。这一现象引起了唱片出版商和音响编辑的重视,他们给迪斯科唱片建立了一种主导的速度——每分钟125拍,任何一种曲调都可以改成这种速度演奏,并且始终运用一种类似节拍计拍打而又没有重音的节拍。于是就出现了第一批用世界名作的曲调改编而成的迪斯科音乐。迪斯科的编制人成了这种音乐的主宰,他们从各地纷纷演出,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奥尔吉奥·莫洛多尔。迪斯科音乐的主要工作是编排和录音,录制方法非常讲究。大致有三道主要手续。首先是把低音鼓和低音吉他的节奏录到音轨上; 然后把多达48层的音响叠加起来,其中包括电子合成器的音乐和各种乐器的音响,最后再把人声加入。所以迪斯科音乐的全部效果是掌握在录制人的手中,他可以说是唯一知道将来录好的唱片是什么声音的人,而那些音乐家们甚至连自己演出的东西将会被编在那套唱片里都不知道。有些迪斯科甚至完全不用歌唱和乐队,纯粹是从电子合成器中采集音响的。莫洛多尔为电影《午餐快车》录制的迪斯科音乐,曾经获得奥斯卡重奖,它就是完全用电子乐器编制成的。迪斯科完全是靠播放来表现的。各种舞厅、酒吧的迪斯科播放员成了它们的音乐首领。播放员不仅要设计音响效果,而且还要设计一种环境气氛。有时在放音时让舞池上方弥漫着欢笑声、药味、亚硝酸醇和大麻叶的烟雾; 有的在录好了的歌曲中又加上了鼓的强音,目的是要使人们不知不觉地跳得发狂起来。70年代末,迪斯科在美国非常盛行。迪斯科热导致迪斯科巡游场和滑冰场的出现,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迪斯科产品。这段时期,迪斯科几乎统治了广播部门的音乐节目,从洛杉矶到迈阿密,可以一直不停地收听到200个迪斯科电台的播音。据统计,1978年全美最受欢迎的100首歌曲中迪斯科音乐占了20首。1979年,在获得格拉米流行歌曲奖的14种录音唱片中,迪斯科占了8种。但是,正当迪斯科在疯狂般地活动时,它却已面临危机。79年上半年还在高潮中的迪斯科音乐,到下半年几乎出现了过时的迹象。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