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旷达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研究·诗学概念·旷达

古代诗学概念。其义蕴主要概括了一种人生态度、审美方式和与之相应的生活情境、艺术境界。语见唐皎然《诗式·辨体有一十九字》:“达,心迹旷诞曰达。”司空图《诗品》更专立《旷达》一品,云:“生者百岁,相去几何? 欢乐苦短,忧愁实多。何如尊酒,日往烟萝。花覆茆檐,疏雨相过。倒酒既尽,仗藜行歌。孰不有古,南山峩峩。”论其思想,渊源于道家。《老子》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涣其若水释,敦兮其若朴,浑兮其若浊,旷兮其若谷。”(据《老子校读》本)以“旷”来形容“为道”者的精神、态度,意为空旷无物。由此引申为个人的处世态度、行为方式,则凡心胸坦荡,淡泊名利,秉性通脱,豁达大度,皆可谓之“旷”,如嵇康《养生论》:“旷然无忧患。”向秀《思旧赋》:“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旷”皆坦荡豁达之意。不过“旷”的表现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旷逸、旷淡、旷夷、旷朗、旷迈、旷爽、旷远、旷适、旷放、旷浪等等。而“旷达”则较偏于强调乐天知命,任性达观。因为,“达”之为义,出自《庄子》:“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达生》)但是“旷”与“达”分开论述,还不属于真正的审美概念。直至唐代皎然、司空图才正式将“旷”、“达”并称,变成了一个总括人生态度、审美方式以及与之相应的生活情境、艺术境界的审美概念。司空图《诗品》所标举的“旷达”境界,是以道家的人生观为基础而创造出来的,即顺应自然,忘怀得失,以审美的态度把握人生。在中国历代作家中,比较接近这一境界的是陶潜和苏轼。孙联奎《诗品臆说》指出:“胸中具有道理,眼底自无障碍,故云旷达。旷达原非颓放一流。颓放,坏风也。……滥觞于庄子,横溢于两晋,科头箕踞,荷锸便埋,托于旷达,而非旷达之真矣。‘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旷达如陶公可耳。”所言甚是。但旷达与旷浪、旷放、旷迈、旷逸相比,审美义蕴同中有异,当予分别。而对两晋文人的生活与审美态度,似不可简单地以‘颓放’概之。皋兰课业本《诗品》解“旷达”,则主要从对自然、人生的把握方式、审美态度着眼,所见更深入一层。其语云:“迂腐之儒,胸多执滞,故去诗道甚远。惟旷能容,若天地之宽;达则能悟,识古今之变。所以通人情,察物理,验政治,观风俗,览山川,吊兴亡,其视得失荣枯,毫无系累,悲忧愉乐,一寓于诗,而诗之用不可胜用。故此二字所以扫尘俗,祛魔障,乃作诗基地不可忽也。”超越是非得失、利禄荣枯的悲忧愉乐,就是纯粹的审美情感;以“容”、以“悟”的方式去体察人情、物理,亦属于审美的把握方式。这的确是《旷达》中本有之义,只有司空图于此则专以感慨、物象出之,不易索解。清曾纪泽演其义云:“开门长啸风吹襟,云散遥天月满林。月有盈亏宁自主,云能舒卷亦无心。伯伦常遣锸随酒,元亮不劳弦上琴。诠罢漆园《齐物论》,新诗渐觉道根深。”境界确近旷达。但与司空图所示的旷达之境相比,多了点超脱,少了点深沉。司空图生当乱世,胸有良谋,择其可为而为之,不可为亦不忘,守先待后,瞩目未来,自信人生之美与“南山”同在,这才是真正的旷达,不可简单地目为“消极”。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