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思与境偕
古代诗学概念。语见唐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王驾)五言所得,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言其构思时客观境界常浮现于想象中,其诗遂能做到情思与境界、主观与客观相交融。南朝时刘勰论构思,已提出“神与物游”(《文心雕龙·神思》)的命题;又铸成意象一语,言作者运思,“窥意象而运斤”(同上),表明他意识到作家运思时,脑海中常是主观之情志(意)与客观之物的映象(象)并存。盛唐时殷璠《河岳英灵集》以“兴象”为评诗重要标准之一,即要求诗歌能做到主观情思、审美感受与景物描绘相交融。王昌龄、皎然的诗论则提出了“境”的概念,以“境”指客观境界及其在诗人头脑中的反映,强调诗人构思时须通过想象,使客观境界历历在目,如同置身于其中,然后方能进行创作。如王昌龄云:“夫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如登高山绝顶,下临万象,如在掌中,以此见象,心中了见,当此即用。”“如其境思不来,不可作也。”(《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引)皎然也屡屡言之。他论诗歌风貌,有“缘境不尽曰情”(《诗式》卷一“辨体有一十九字”)之语,含有情生于境、情境相生之意。又白居易自称所作诗“境兴周万象”(《洛中偶作》)。境、兴并提,也是说诗中既有境,又有情思、兴会。司空图继承并发展了前人之论,并概括为“思与境偕”之说,以为此“乃诗家之所尚者”,可见情景交融、思与境偕,已成为诗人自觉的艺术追求。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