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史籍·永乐大典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史学·史籍·永乐大典

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解缙等撰。《永乐大典》是明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历时五年,先后参加者达二千一百六十九人,仅誊抄的书手就有一千三百多人。成书于明成祖永乐六年 (1408),定名 《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改变了过去类书的编排体例,采用 “以字系事” 的方式,即按照明太祖颁布的 《洪武正韵》 为序,每字先从字义作详尽的解释,其下再详细排列有关的人物、事迹、名物、地理、文、词章等,所引均系古籍原文。也就是说,它把中国古类书的编纂形式发展为近代百科全书的形式。事实上,现代有学者就将《永乐大典》视为世界上第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引用的书籍非常广泛,经史子集,三教九流,甚至宋元以来的通俗小说、戏曲,都网罗无遗。全书共为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装订为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约三亿七千万字,是名符其实的 “大典”。这样一部“大典”在当时就因工费太大,未能刊印。一百六十多年后,嘉靖皇帝派内阁大学士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负责,请书手一百零八人,经过六年,又照抄了两套,一套藏在文渊阁,一套藏在皇史成(皇家档案库),原本放在南京。明朝亡国后,南京和皇史宬存放的均毁于兵火,只有文渊阁的一套保留下来,清初移存翰林院。清朝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还从中辑录出五百余种已经亡佚的古籍,如 《旧五代史》、《宋会要》等。后来,《永乐大典》逐渐散失,光绪元年清点时,已不到五千册,其后遗失更严重,到光绪十九年,仅存六百余册。原来,清初康熙、雍正年间新编了一部大型类书 《古今图书集成》,后来居上,《永乐大典》 自然遭到冷遇。纪昀在 《四库全书总目》 中就对 《永乐大典》 发表了这样的意见: “菁华已采,糟粕可捐。” 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残存的绝大部分被抢掠而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苏联、东德等国先后赠还一部分,加上国内藏书家捐献、从英、法等国拍照影印回来的,以及北京图书馆收藏的残卷,总共七百三十卷,由中华书局缩版影印,分装为二百零二册,约当存世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但不过是原书的百分之三而已。现代学者为此颇多感慨,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世界第一部百科全书,竟然落得这般下场。其实,这是《永乐大典》 的必然结局。当初编纂成书后,连国家也无力刻印,而即使刻印出来,又有几人能买得起? 即使买得起,这样卷帙浩繁的类书,又有多大实用价值?一部工具书,册数上万,字数三亿多,工具性在哪里?大则大矣,但大而无用。《永乐大典》是中国皇帝好大喜功心理的集中表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