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制度·兵制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政治学·制度·兵制

古代常规军的组成与编制。从组成军队的方式分,主要有征兵制、募兵制与世兵制;从士兵的身份分,有兵农合一制与兵农分离制; 从军队的隶属和级别分,有中央军与地方兵。先秦时代,实行的是举国皆兵的制度,军民不分,军队的核心是王室和贵族子弟,充当士卒的则是平民。战时奴隶也有从军的,但主要是当徒兵或服杂役,不能编在师中。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宗教祭祀和战争,各级统治者都身兼宗教祭司和军事将领的角色,故作为未来国家领导层的贵族子弟从小必修的主要课程就是礼、乐、射、御,学习宗教礼仪、乐舞和射箭、驾车的技术。贵族阶层的社交活动,其一就是箭术比赛,当时称为 “大射”。社会盛行着一种尚武精神,以射御为时髦,就连天子诸侯也以有勇力自豪。一旦发生战争,贵族子弟包括王室成员义不容辞地要开赴前线作战。据 《周礼·夏官》 记载,军队的编制是五五制,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五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一军有一万二千五百人。周王朝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各级军官都由贵族担任,如军级为卿大夫,师级为中大夫,旅级为下大夫,卒级以下则为士。秦汉大一统王朝建立后,地广人众,举国皆兵的制度客观上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于是兵役合一的征兵制度开始推行,常规军的编制也有很大变化。征兵制以服兵役作为每个成年男性的义务。如汉代规定,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根据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从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在适龄期间,除每年农闲受训外,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每次一年。一次在地方上,称“正卒”; 一次在边疆或京城,称“戍卒” 或 “卫士”。这是兵农合一的制度。后来隋唐的府兵制、明代的卫所制,士兵也都是亦兵亦农,古称 “民兵”。募兵制起源甚早,至少在西汉就有自愿从军的 “应募士”,东汉更是盛行。募兵制召募自愿从军者,使兵农分离,军人职业化。东晋名将谢玄创建的 “北府兵”,就是以召募的方式组建的劲旅。宋代的禁军(正规军) 和厢兵 (地方兵) 也多来自召募。世兵制则是军籍世袭制,如魏晋时期的 “士家”、南北朝时期的 “军户”、明初的 “卫所军士” 等,都另编户籍,以与普通民户相别,称为 “军籍”,其子弟世代为兵,自然是兵农分离。不过,在 “重文轻武” 的时代,这并非殊荣,而是耻辱。满清的八旗制度也是一种世兵制,分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子弟世袭旗兵军籍,但八旗子弟兵却享有种种特权,是贵族。秦汉以后,历代常规军的编制及其名称变化不一,如汉代正规军编制有列、火、队、官、曲、部、校、裨、军等,唐代府兵编制有火、队、团、府等,宋朝禁军编制有都、营、军、厢等,清朝绿营兵分步兵、马兵、水师等兵种,编制则有汛、营、协、标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