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剑术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体育·剑术

剑术在我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数千年来,许多帝王将相,文人侠士及平民百姓都钟爱于宝剑。剑术之兴,古籍中记载认为早在上古传说时代。如《管子·地数》:“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仅仅从“以金(铜)铸剑”这点看,是符合剑起源于青铜时代这一情况的。我国出土年代最早的剑是甘肃灵台的草坡西周早期墓出土的短剑,长24.3厘米,所以剑的起源应是西周初。春秋后期出现铁剑,它有双刃,具有尖锋,短小轻便,可随身佩带,当时随身佩剑是威武和光荣的象征,剑是尚武的标志。孔子的学生子路就精于剑术,《孔子家语》谈道:“子路戎服见孔子,拔剑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剑自卫乎?”吴、越等国是春秋时代剑术发展较为广泛的地区,因其地理位置多山谷河,不适合车战而重视步兵,所以剑也倍受青睐。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大批精工制作、质量优良的宝剑,当时楚、韩、吴、越等国均产名剑。《周礼》曰:“郑之刃,宁之斤,鲁之削,吴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出。”当时制剑工艺已有较高的水平。《越绝书》有《越绝外传记宝剑》一卷:“昔者,越王勾践有宝剑者五,闻于天下。”是越国名剑师欧冶子以铜锡合金制成,五剑分别是: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由于当时宝剑锋利无比,精美绝伦,因此人们无不喜爱宝剑,击剑之术,亦得到迅猛发展,此时产生了许多精于击剑的剑术家,积累了丰富的击剑技术经验,极大提高了剑术的水平。《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与越女的一段对话,说明当时剑术已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越相国范蠡向越王介绍一位民间女剑术家:“今闻越有处女,出于南林,国人称善,愿王请之。”越王派使者请来越女,问:“夫剑之道,则如之何?”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乎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逾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验即见。”越王听后十分佩服,赐封“越女”称号。越女的理论强调先静后动、静中求动、动静结合的原则,用阴阳、开合等说明击剑的攻守之法,加以灵活敏捷、从容镇静,方可以一当百。这些道理至今对武术锻炼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到了汉代,为适合骑兵作战的需要,兴起一种利于劈砍的环柄刀,逐渐取代了剑在军事中的地位,剑成为统治阶层中习武的象征。“汉自天子至百官无不佩剑。”(《晋书·舆服志》)“佩剑”作为两汉时身份的象征,被解除佩剑是一种极大的侮辱。三国时期剑术的军事价值相对下降,击剑作为一个竞技项目,在一定领域有所发展。唐代时剑术有了很大变化,大致有四个方面,一是作为军事技能的剑术,是选择士兵和任用将军的较为重要的条件之一。二是走向艺术化的剑术。唐代从西域传来一种剑术与舞蹈相结合的形式,叫剑器舞,属于健舞,舞女亦戎装打扮。杜甫在六岁时(715)在郾城街上看到当时著名舞剑女艺人公孙大娘的剑器舞。五十二年后,(767)杜甫于夔州(今四川奉节一带),又看到公孙大娘弟子李十二娘表演的剑器舞,抚事慷慨,遂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这不仅说明公孙大娘剑术的神奇,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对剑器舞的喜爱。第三方面是用于健身习武的剑术。唐代习武练剑广泛普及于各个阶层,许多文人墨客亦兼重文武、喜爱剑术。第四方面是受佛道教妖邪之说的影响,有士大夫悬剑以“镇凶邪”,并不习剑,把剑术引入歧途。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