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论·中国古代的散曲
散曲是元代兴起的一种新形式的韵文。它是继承了宋代以来民歌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少数民族“胡乐番曲”的精华,在金代“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成长起来的。当元代文人摆脱了对政权的依赖而与市民社会接近,从而也在相当程度上摆脱了传统伦理的束缚时,散曲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能够更自由更充分地表达其思想感情的工具,为他们的世俗化的、纵恣而少检束的人生情怀找到了一种恰当的表现形式。散曲和杂剧统称“北曲”,即后来所说的“元曲”,但杂剧是带科白的歌剧;散曲没有科白,和词的性质相近,所以又叫“词余”、“清曲”。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小令是独立的支曲,在元代又叫“叶儿”。小令的形式短小,自由活泼,一支曲子相当于诗的一首或词的一阕,在格律上不像词那样严格。和词比较起来,小令的用韵加密,几乎每句都要押韵,可以在本调之外加衬字。一支曲子有一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每首小令隶属于一定的宫调。如[满庭芳]属中吕宫、[天净沙]属越调等。小令专用曲调有五十个左右,如[山坡羊]、[凭栏人]、[天净沙]等。小令常用以抒情写景,代表作品是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全曲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出一幅秋郊黄昏行旅图,抒发了天涯游子的悲苦心情。套数是由两支以上的曲子按一定规则联缀起来的组曲,又叫“套曲”、“散套”,一般都有尾声,并且要一韵到底。套数中间的曲调可以根据内容的要求在同一宫调内选用,调数也可多可少,有些曲子还可以任意增加句数,运用起来比较灵活。套数所用的曲牌,有的只有两个,有的二十多个。套数无论长短,必须前后压一个韵,不许换韵。套数常用的宫调有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商调、越调等。不同的宫调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有的有雄壮之感,有的有凄婉之情。每套曲开头都有惯例,如南吕宫以〔一枝花〕为首,正宫以〔端正好〕为首。一般说来,散曲专用的套数约二十八套。套数可用以叙述较完整的情节、事迹或夹叙夹议,如元代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作者借汉高祖还乡的一些史实,虚构出一系列情节,用代言体的手法通过一个农村老百姓的视角和口气,揭了刘邦的老底,诙谐幽默,生动泼辣,历来被誉为元人散曲的杰作。
散曲里介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是“带过曲”,它原来是同一宫调里经常连唱的两支曲调,如〔双调〕里的〔雁儿落〕带〔得胜令〕。带过曲也有三支相连的,如〔南吕〕里的〔骂王郎〕带〔感皇恩〕、〔采茶歌〕。带过曲要求音律衔接,宫调相同,不得超过三个曲调。元人常用的带过曲有三十四种。散曲在格律特点和语言风格上和词有重要的不同。总括起来,散曲的格律特点是:在规定的格律中,它比词来得富于变化;在规定的格律之外,它又允许较大程度的自由发挥。散曲在语言上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一是大量运用俗语和口语,包括“哎哟”、“咳呀”之类的语气词;二是散曲的句法大都比较完整,不大省略虚词语助之类,句与句的衔接也比较连贯,一般在精炼含蓄方面不太讲究;三是散曲常常通过一个短小的情节,写出人物正在活动着的情绪。上述特点,形成散曲活泼灵动、浅俗袒露、使得欣赏者毫无间隔感的总体风貌。
现存最早的可以正式称为“散曲”的文人作品,出于金末名诗人元好问之手。到了元代,众多的文人加入进来,于是形成了散曲的繁盛。元代散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著名作家有关汉卿、王和卿、白朴、马致远、张养浩等。其作品与民歌比较接近,风格一般质朴自然,也有较多的社会内容。由于前期作家的创作热情和创造才能,散曲很快呈现出鲜明、独特的艺术魅力,奠定了它在中国文学中与诗、词比肩而立的永久地位。前期代表作品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双调·夜行船〕《秋思》、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等。散曲发展到元代后期,许多作家的作品内容既远离现实,语言也愈来愈幽雅工丽,逐渐丧失了前期散曲作家朴素自然的特点,偏向于追求艺术中的个性表现。代表作家有张可久和乔吉等。他们追求优雅的韵趣、精致的表达,向词的风格接近。代表作品主要有乔吉的〔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和张可久的〔越调·凭栏人〕《江夜》等。散曲从元代兴起以后,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词的功能。明代仍延续这个方向,曲盛而词衰。从作家、作品及曲论著作的数量来看,明都超过了元。但明代散曲大多沿袭元人“啸傲烟霞、嘲弄风月”的道路,而且愈走愈远,他们更多地表现怡然自得的闲适情绪。只有到了明中叶以后,由于社会矛盾的尖锐,部分在统治集团内部遭到排挤的作家面对现实写出了一些较有批判意义的散曲。明前期影响最大的散曲作者是朱有燉,他的曲作以音律谐美著称,流传久远,但内容却多求仙慕道,调情享乐的自白。弘治、正德年间,散曲有显著的发展,知名作家有康海、王九思、王磐、陈铎等。北方散曲作家康海、王九思的作品主要写仕途中的风波险恶,抒情成份比较浓厚;而南方散曲家的作品则带有更多的市井气息,内容比较宽泛。嘉靖前后,为明散曲最为兴盛的时期,出现了众多的名家,作品风格更为多样化,著名作家有杨慎、冯惟敏、梁辰鱼等。到了晚期,随着民歌的越来越受重视,散曲渐渐衰退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