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典故·季札挂剑
典源出处 《史记 ·吴太伯世家》:“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 (背) 吾心哉!’”汉 ·刘向《新序 ·节士》:“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致使于晋故,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也,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释义用法 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封于延陵,又称延陵季子),出使晋国,路经徐国,徐国国君见季札所带的宝剑,心里喜爱,但没有说出来,季札也看出来,因出使不可不佩剑,故未敢献。出使完毕又到徐国,欲将剑献于徐君,而徐君已死,季札因自己先已心许,就将剑挂在徐君墓前树上而去。后以此典指信守本心,始终不渝; 或表示对亡友的悼念、凭吊。
用典形式
【挂剑】 唐 ·刘禹锡:“无复双金报,空余挂剑悲。”宋 ·张元干:“论文平日樽中酒,挂剑他年冢上松。”清 ·钱谦益:“平生何限弹冠意,后死空余挂剑哀。”
【悬剑】 唐 ·张说:“故老空悬剑,邻交日散金。”唐 ·骆宾王:“悬剑空留信,亡珠尚识机。”
【解剑】 南朝宋·谢灵运:“解剑竟何及,抚坟徒自伤。”
【延陵心】 清·顾炎武:“只有延陵心,尚挂姑苏树。”
【延陵剑】 唐·李白:“独挂延陵剑,千秋在古坟。”明 ·高启:“难悬延陵剑,空听山阳笛。”清 ·王夫之:“河山憾折延陵剑,风雨长迷海上琴。”
【宝剑悬】 唐 ·卢照邻:“遽痛兰襟断,徒令宝剑悬。”唐·杜甫:“素车欲恸哭,宝剑欲高悬。”
【带丘墓】 清·王士禛:“延陵季子不忘故,千金之宝带丘墓。”
【挂延陵】 清·孙致弥:“复壁人曾藏北海,墓门剑许挂延陵。”
【挂坟松】 唐·李白:“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
【思挂剑】 清·王士禛:“新阡思挂剑,旧馆忆开尊。”
【留徐剑】 唐·杜甫:“欲挂留徐剑,犹回忆戴船。”
【留墓剑】 清·李针:“季子远携留墓剑,女媭空冷捣衣砧。”
【赠墓树】 清·陈恭尹:“寸心一矢终不渝,千金之剑赠墓树。”
【人情剑挂】 清·王夫之:“人情谁剑挂,天道岂弓张。”
【延州空挂】 宋·王安石:“海曲冷云埋拱木,延州空挂暮年悲。”
【宝剑赠君】 清·徐乾学:“宝剑解赠君,出入耀光泽。”
【剑挂宰上】 宋 · 黄庭坚:“或持剑挂宰上回,亦有酒罢壶中去。”
【延陵轻宝剑】 南朝梁 ·江淹:“延陵轻宝剑,季布重然诺。”
【把剑觅徐君】 唐·杜甫:“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宝剑非所惜】 三国 ·曹植:“思慕延陵子,宝剑非所惜。”
【挂剑酬知己】 清·钱谦益:“穷思挂剑酬知己,老畏生刍吊故人。”
【相酬无宝剑】 清·王夫之:“莫道相酬无宝剑,明年先寄报恩书。”
【树头千金剑】 清·王紫绶:“树头何必千金剑,岁岁为添土一抔。”
【结交期一剑】 唐·王昌龄:“结交期一剑,留意赠千金。”
【爱剑空徐主】 明 ·汤显祖:“年时爱剑空徐主,向后遗书无所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