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华礼乐文明的奠基·乐书》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史记·中华礼乐文明的奠基·乐书》鉴赏

选文:

太史公曰:余每读《虞书》,至于君臣相敕,维是几安,而股肱不良,万事堕坏,未尝不流涕也。成王作颂,推己惩艾,悲彼家难,可不谓战战恐惧,善守善终哉?君子不为约则修德,满则弃礼,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 《传》曰“治定功成,礼乐乃兴”。海内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乐者益异。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凡作乐者,所以节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11)政教。天子躬于明堂临观,而万民咸荡涤邪秽,斟酌饱满,以饰厥性。

……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12)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论伦(13)无患(14),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15)也。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越(16)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于山川鬼神,则此所以与民同也。

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辨(17)者其礼具。干戚之舞,非备(18)乐也;亨(19)(20)而祀,非达(21)礼也。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及夫敦(22)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也;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也。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率(23)神而从天;礼者辨宜(24),居鬼(25)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作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26)矣。

……

天地之道,寒暑不时(27)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28)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矣。夫豢(29)豕为(30)酒,非以为祸也;而狱讼益烦,则酒之流(31)生祸也。是故先王因为酒礼,一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备(32)酒祸也。故酒食者,所以合欢也。

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闭淫(33)也。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礼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礼以乐之:哀乐之分(34),皆以礼终。

乐也者,施也;礼也者,报也。乐,乐其所自生;而礼,反(35)其所自始。乐章(36)德,礼报情反始也。所谓大路(37)者,天子之舆也;龙旂九旒,天子之旌也;青黑缘者,天子之葆龟也;从之以牛羊之群,则所以赠诸侯也。

……

宾牟贾侍坐于孔子,孔子与之言,及乐,曰:“夫《武》之备戒(38)之已久,何也?”

答曰:“病(39)不得其众也。”

“永叹(40)之,淫液(41)之,何也?”

答曰:“恐不逮(42)事也。”

“发扬(43)(44)(45)之已蚤(46),何也?”

答曰:“及时事也。”

“《武》坐致右宪左,何也?”

答曰:“非武坐也。”

“声淫及《商》,何也?”

答曰:“非《武》音也。”

子曰:“若非《武》音,则何音也?”

答曰:“有司失其传也。如非有司失其传,则武王之志荒矣。”

子曰:“唯丘之闻诸苌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

宾牟贾起,免席而请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则既闻命矣。敢问迟之迟而又久,何也?”

子曰:“居(47),吾语汝。夫乐者,象(48)(49)者也。总(50)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陕,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51),以崇天子,夹振之而四伐,盛(52)威于中国也。分夹而进,事蚤济也。久立于缀,以待诸侯之至也。且夫女独未闻牧野之语乎? 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封殷之后于宋,封王子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复其位。庶民弛(53)政,庶士倍(54)禄。济(55)河而西,马散(56)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散桃林之野而不复服;车甲弢(57)而藏之府库而弗复用;倒载干戈,苞(58)之以虎皮;将率之士,使为诸侯,名之曰‘建櫜’: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也。散军而郊射,左射《貍首》,右射《驺虞》,而贯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贲之士税(59)剑也;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朝觐,然后诸侯知所以臣;耕藉,然后诸侯知所以敬: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60)三老五更于太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61),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悌也。若此,则周道四达,礼乐交通,则夫《武》之迟久,不亦宜乎?”

……

〔注释〕 ①敕:告诫。②几:基本上。③股肱:指重要的大臣。④艾:通“乂”,儆戒。⑤约:穷困。⑥佚:通“逸”,放荡。⑦惟:思考。⑧损:减少。⑨持:坚守。⑩情习:风俗习惯。(11)助流:帮助推行。(12)明:懂得。(13)伦:条理。(14)患:错乱。(15)制:规范。(16)越:宣扬。(17)辨:遍布四方。(18)备:齐备。(19)亨:通“烹”。(20)孰:通“熟”。(21)达:通行的。(22)敦:敦厚。(23)率:遵循。(24)辨宜:区别异同和等级差异。(25)居鬼:供奉祖先。(26)官:效法。(27)不时:不合时节。(28)寒暑:比喻音乐教化。后面的“风雨”类同。(29)豢:养。(30)为:做。(31)流:放荡。(32)备:防范。(33)闭淫:防止过度放纵。(34)分:适当的限度。(35)反:通“返”,回报。(36)章:同“彰”,彰显。(37)大路:即“大辂”,大车。(38)备戒:正式表演前的预备。(39)病:担心,忧虑。(40)永叹:长声歌唱。(41)淫液:声音连绵不断。(42)逮:等到。(43)扬:举手。(44)蹈:踏足。(45)厉:严肃。(46)蚤:通“早”。(47)居:坐。(48)象:表现。(49)成:成功的事情。(50)总:拿着。(51)复缀:回到开始跳舞的位置。(52)盛:显示。(53)弛:放松。(54)倍:加倍。(55)济:渡过。(56)散:解散。(57)弢:通“韬”,隐藏。(58)苞:通“包”。(59)税:通“脱”,脱去。(60)食:供养。(61)酳(yìn):食毕用酒漱口。

鉴赏:

先秦的音乐,本质上是与哲学相通的,形式上是与文学并生的,功用上是与社会政治、伦理教化密不可分的。孔子与宾牟贾的对话,尤其是孔子对《武》的解说,很好地向我们展现了先秦音乐的教化功能。

《武》是周武王讨伐商纣凯旋后编排的大型叙事性乐舞,既有舞蹈表演,也有器乐与声乐的伴奏伴唱,有点类似于现在的音乐剧。按照孔子对宾牟贾作的解说,整个乐舞可以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展现出师的风采,鼓声震天,舞队庞大,表示武王在孟津阅兵,等待诸侯的到来;第二部分展示伐纣的战争过程,热情奔放,显出必胜之势;第三部分表现回师凯旋,步伐整齐,回归镐京;第四部分展现征服荆、蛮部族,南方疆域得以巩固;第五部分重现周公旦、召公奭的肱骨之力;第六部分表示大家齐心协力,共同造就太平盛世。

行动如此紧凑,气势如此磅礴,展现了武王和整个周朝锐不可挡的锋芒,同时增强了对军队、臣下、民众、诸侯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首先,这个乐舞是精心编排的,音乐与舞蹈紧密配合,对人的内心有很强的感染力。一方面,严格的训练和表演,塑造了士兵坚毅的品质,对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它在展示的同时勾起了人们的想象和联想,使人们想起了周初的威武,并幻想着今后周朝的繁荣。其次,对于周人而言,自信心和荣誉感被激发起来,有利于邦国道德的教化和社会风俗的改造;对于诸侯来说,这既是一种警示和震慑,也让他们看到了跟随姬姓王朝开创美好明天的希望。

另外,该乐舞除了庞大之外,似乎还显得“冗长”。其实并非“冗长”,乃是于徐缓中显慎重,示长久。所谓“王者功成作乐……其功大者其乐备……干戚之舞,非备乐也”(《礼记·乐记》),就是说功业成就很大的人,所作的乐曲一定要尽善尽美,只具有代表武德的手持斧盾的乐舞,缺少彰显文德的思想和精神,其所传达的意义是不完整的。孔子说,武王克服商纣,到了商都,还未下车,就已经行了分封、解除劳役等利民之事;伐纣成功之后,便收存兵器,表示从此不再用兵,还实行了五项重要的教育项目,敬老爱贤。总之,周的德政能通行于四方,礼乐能交流于天下,是一个细心耕耘的漫长过程。而战争结束的时间相去不远,因此“《武》之迟久”,一方面本身丰富多彩,并不枯燥乏味;另一方面,给予了君王、臣下、士兵、民众、诸侯等人充分的时间回想过去和展望未来。这样看来,《武》之于时于地、于情于人,“不亦宜乎?”

有周一代,《武》经过调整,对演出仪制、祭祀对象、服饰道具、乐歌宫调和舞者身份、演出场合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作为国家的礼制,用于祭祀、庆典等活动。这样也就达到了司马迁所说的“补短移化,助流政教”、“荡涤邪秽”、“以饰厥性”的目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乐”在先秦的重要性。

虽然礼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体现,我们常将其并立而提,但二者并非始终合为一体,地位均等。所谓“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记·乐记》),这是非常精辟的。通俗的理解,“乐”就是和事老,“礼”就是规矩。在“乐”的帮助下,大家便心平气和地坐到一起商谈规矩,“礼”得以成,然后共同遵守;或者说规矩已经制定好了,但需要“乐”来帮助推行。如此,社会就稳定了。所以,“乐”的核心作用是一个字:和。而它的具体功用有两个:一是帮助社会制定规矩,一是引导人们遵守规矩。其熏陶与教化作用不解自明。因而,完善的乐制,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前提,也是健全社会制度的映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乐制是走在礼制前面的,然后通过二者的通力协作,社会就变得和谐而有秩序了。

礼乐关系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西周之前乐主礼辅,西周时期礼乐交融,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微显分流,以后的封建时代则礼主乐辅,近现代社会礼乐几乎分道扬镳。就先秦时期而言,礼乐走过的是一个由“礼”逐步征服“乐”而登上主导地位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制度得以完善的过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