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灯余话·听经猿记》解说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剪灯余话·听经猿记》解说与赏析

该篇载于《剪灯余话》卷1,记叙一老猿投身佛门并转为人身的故事。

这篇小说的情节比较复杂,作者在短短三千字左右的篇幅中,比较完整地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反映了作者的佛教轮回思想。小说在渲染了一通禅师的法术之后,转入叙述禅师和袁逊的接触,接着写袁逊在寺院中的种种行迹,最后顿悟并转胎投生。整个故事环环相扣,没有节外生枝,一改《剪灯余话》其他几篇的拖沓、繁冗的叙述风格。这种叙述方式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显示了作者一定的驾驭情节的艺术功力。

在《剪灯余话》中,人物性格的模糊是一个比较大的缺陷。然而,在《听经猿记》中,袁逊的形象塑造得颇为成功。作者有层次地揭示了袁逊的性格特征,使他的形象渐渐活现纸上,给读者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小说一开始描写了一老猿常常躲在树丛中,偷听禅师诵经。等禅师走后,自己跑了出来,披上禅衣,看起经来。见人来后,又仓惶逃窜。寥寥数笔,便初步勾勒出了一个狡猾、好奇、贪玩、好动、胆小的老猿形象。后来,他顶巾束发来拜谒禅师时,禅师含蓄地用“公若顶巾束发,在我教谓之沐猴而冠”的话来点破他的伪装,他不知所措,面露惭色。这就进一步揭示了猿恨自己不如人的自卑心理,也为他最后顿悟坐化并转胎人身埋下了伏笔。直到这里,对主人公的形象的描述还只是大笔勾勒,接下去作者便开始用较为细腻的笔触写他在寺院中的一系列行为:“有时跏趺床上,以被蒙头,使僧徒礼拜,曰:‘此白衣观音现身也。’有时箕踞龛中,以靛涂面,令厨人致敬,曰:‘此洪山大圣监斋也。’或纳蛇钵中,谓之降龙;或缚猫座下,谓之伏虎。如此者不一。”通过这些描写,小说将猿猴的脾性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形象的个性得到了加强。这种细腻生动的描写在整部《剪灯余话》中是不多见的,正是这种细节的描写,使主人公虽然身披袈裟却依旧猴性未改的形象跃然纸上,读者所看到的依旧不是一个修心养性的佛徒,而是一个好奇、好动、贪玩、好捉弄人的机智的老猿。

在《听经猿记》中,伏笔的运用和情节的呼应构成了小说的另一特色。在小说的叙述过程中,禅师最先知道袁逊的底细,并曾经一语暗示,然而他始终没有直接点破。小说既未说出当年那只偷披袈裟仓惶而逃的老猿何处去,也未曾说穿袁逊的来历,而只是把两个仿佛并不太相关的故事各自慢慢道来。直到袁逊坐化之后,禅师才揭开谜底,言此人有异,让大家谛视,结果乃一老猿。至此,两个不相干的故事一下子联结到一起:原来袁逊便是老猿。这种情节的紧密性和完整性使小说本身获得了一种浑然一体的艺术魅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