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陌上桑》原文注解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汉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馀。”“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馀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馀。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倭堕髻: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大概发髻偏在头的一边,有似堕非堕之感。缃:杏黄色。帩头:包头发的丝巾。这一句是写小伙子们被美丽的罗敷吸引,假装整理帽子和头巾,借此停下来观看。坐:因为。五马:指汉代太守一级官员乘车的级别、身份。谢:这里是问的意思。宁:这里是愿的意思。鹿卢:装饰在剑柄上的丝绳一类东西,后世也用于指代宝剑。专城居:一城之长,即太守一级官。公府步:即官步,官员走路的姿态。

入选理由

审美风格独特的诗篇;不可多得的风趣喜剧;侧面描写的名篇。

诗词赏析 汉代乐府诗有两篇叙事长诗很有名,一是《孔雀东南飞》,一是本篇,这两篇一是悲剧,一是喜剧,各有特色,双璧辉映。

本篇旧分为三解,就是三段的意思。它讲述的是一个叫罗敷的女子到城南采桑,因其美丽而吸引众人观看,重点讲述了一个太守被她的美色迷住,想娶她为妾,被罗敷机智巧妙地拒绝的过程。从思想内容看,这首诗是有清晰的道德主题的,它反对好色,鄙视有地位的“肉食者”,歌颂人民的善良、纯正和智慧。尽管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谁,但从其表达的主题来推测应是来自民间,代表的是人民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很值得分析欣赏的。第一,最突出的是写罗敷的美丽,作者完全用侧面描写,通过“行者”“少年”的动作,田地里的劳动者的埋怨等来表现罗敷的美艳不得不让人着迷。而对罗敷究竟相貌如何,五官、眼神、笑貌怎样都不着笔,也就是说没有正面描写。但没有正面描写却仍然让读者感受到了女主角动人的美丽,这就是侧面描写的衬托效果了。因此就侧面描写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来说,本篇堪称经典。第二,这首诗的夸张也很有特色。除了将众人着迷于罗敷美丽的神情、动作写到极点之外,最值得注意的是以罗敷的口虚构了一个“夫婿”形象。这个人物好到了极点,仕途一帆风顺,那样年轻就到了太守的地位,其才能、品德优秀自不待言,标致英俊无人可比,风度举止也是一流。所以那好色之徒五马使君相形见绌,灰溜溜地走了。甚至不是他一人相形见绌,而是任何男子都相形见绌,这就是文学夸张的效果。第三,这首诗受汉赋的影响,“铺写”的特点很突出,也就是前人所说的诗中“赋句”多。所谓铺写,无非两大特点:一是方方面面都写到,一是排句多。本篇写罗敷的装束,“头上”以下四句,写着迷的众人;“行者”以下八句,就是方方面面都写;“十五”以下四句,就是排句。还有排句和方方面面写、夸张写等同时使用的,如“何用识夫婿”以后的部分就是。这些就是赋的铺写。换一个角度说,就是写得很细,很连贯,很对称。由此可以讨论本篇叙述详略的特点。铺写的地方详细,而某些地方却简略,侧面详,正面略。有的地方甚至一字不写,如结尾。这首诗是叙述,叙述要求首尾完整,但当罗敷描述了她夫婿的情况之后,故事就戛然而止,没有下文了。后来怎么样?使君还有哪些表现?最后如何?竟是一个没有结尾的故事。但还用写后来,写结尾吗?完全不用了,读者自可根据上文去感觉联想。这样一字不写,比写更好,这就是略的精彩。此外,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既华美又朴素。铺写处华美,对话处朴素,尤其是开始对话处朴素。这样各有效果,铺写要求极致,多用形容词,注意色彩描写;对话要求口语,要口吻相合,人物身份得体,作者都做到了。再有,这首诗的人物形象鲜明。主人公的形象不用多说,单从“罗敷”已成为中国文学中美女的象征符号这一点来说,作者的描写刻画就算成功了。还有从使君的形象刻画来说,作品也是很成功的。事实上他只有一处表现,那就是刚到时的派头、傲慢、好色和简单愚蠢。以他的身份和地位,对付一个采桑女子,派一个随从随便问一句就行了,“宁可共载不?”弄上车由他玩而已。他的派头、傲慢和简单是潜意识,他的好色是习惯成自然,他的愚蠢是智慧的反衬,这是一个变数。这些都因罗敷而真实生动,从文学形象的角度看,使君是可爱的。当然,只有这一处描写可爱也不全面,还要分析结尾无字的地方。通过历史文化背景,通过符合情理的逻辑推理,读者可以在这些无字的地方刻画出更完整的使君的形象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