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初期,日本在科技领域比西方发达国家落后二三十年。为尽快缩小这一差距,日本政府采用了“吸收性技术革新”的战略,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以模仿、消化和创新,走了一条以最快速度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捷径。50年代,日本平均每年引进233项先进技术;60年代,平均每年引进1090项;70年代前半期,平均每年引进2091项。在钢铁、机械、电子、原子能等领域,先进国家用半个世纪开发出来的技术成果,日本人只用20多年就学了过来。从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为引进和推广技术只花费了60亿美元,但获得的价值却是引进费用的55倍,若靠自己研制则要花2000亿美元,并且需用100年时间。
日本一般不准外资在日本独资经营,但为了发展电子计算机工业,日本破例给IBM公司开了绿灯,让它在日本独资经营,甚至把国内市场让给它。日本上上下下的领导者、管理者积极创造条件,争取IBM公司的子公司落到自己所在的地域,哪怕是一个配件厂也好。几年后,日本人学到了技术,加上自己的创新,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
日本在最短的时间内花费最少的资金,不但基本消除了与欧美在科学技术上的差距,而且在某些部门,如炼钢、轧钢技术还超过了欧美,跃居世界先进水平。“引进”成为日本经济腾飞的翅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