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的解释|韦的意思|“韦”字的基本解释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韦的解释|韦的意思|“韦”字的基本解释

“韦”字最初的字形上下像两只脚,中间是个方框。方框(囗)读wéi,就是后来的包围的“围”字,代表一块地方;那两只脚方向相反,表示背道而驰。所以,“韦”的本义就是背离、违背,“韦”字是违背的“违”最初的写法。后来,由于韦字又被用来表示其他的意义,所以在表示本义时它旁边又加了个走之旁(之),这就是现在的“违”字。

“韦”字后来被借去表示“皮韦”的意义,这是它在古汉语中主要的用法。皮韦,也就是熟皮,是指去了毛以后又加工好的兽皮。

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是狩猎。那时,人类吃的是野兽的肉,穿的是用骨针缝制的兽皮裙,反映到语言中,跟狩猎有关的词汇分工也特别细致。拿兽皮来说,就有裘、皮、革、韦等好几个词。它们的区别是:带着毛的皮叫“皮”,用皮加工成毛朝外的衣服叫“裘”,去了毛还没有加工的生皮叫“革”,经过加工的熟皮就叫“韦”。“革”因为没有经过加工,质地硬,可以制作盔甲、鼓皮、车船、口袋等;而“韦”经过加工,质地柔韧,可以用来制作各种服饰。

随着社会的发展,“韦”、“革”这两个词的区别渐渐就不那么严格了。到了今天,当“熟皮”讲的“韦”基本上不再使用,而表达这个意思时或者用“皮”,或者用“革”,或者使用双音节词“皮革”。

今天,皮衣、皮包、皮鞋都是较讲究的服饰,但是在古代情况却不同。那时,只有带毛的裘皮衣才是高贵的服装,所以人们常用“肥马轻裘”来形容达官贵人,而韦制的服装是属于下层百姓或游牧民族穿用的。《说苑》记载,春秋时代,有一位隐士叫林既,他穿着韦做的衣服去见齐景公,就受到齐景公的嘲讽。古代有一种只有裤腿、没有裤裆的熟皮做的套裤,叫“韦裤”,是劳动者穿的。传说有个当官的穿了这种裤子,被奉为俭朴的楷模。腰系韦带,身穿粗麻布做的“褐衣”叫“韦褐”,这是贫寒的读书人的代称。

“韦”的特性是柔韧,历史上也留下了与这个特性有关的典故。由于“韦”具有柔韧性,所以可以做成韦绳。汉代以前没有纸张,人们书写大都写在竹简上,一片一片的书简用韦绳穿起来,就叫“韦编”。据《史记》记载,孔子在读《易经》的时候,因为翻的次数多,以致于“韦编三绝”。就是说,穿《易经》的韦绳被磨断了三次。后来,人们就把“韦编三绝”当做勤奋读书、刻苦治学的典型事例,“韦编”也成了《易经》的代称。

今天,“韦”字主要用做姓氏。韦姓的来源是这样的:夏朝时,有一位诸侯叫大彭,他是上古帝王颛顼(zhuān xū)的孙子。大彭的儿子被封为豕韦国的国君。“豕韦”又简称“韦”,故址在今天河南省滑县境内。周赧(nǎn)王的时候,灭掉了豕韦国,豕韦君的后人迁移到彭城即今天的江苏省徐州市,他们用故国的名称“韦”做了自己的姓。汉宣帝的时候,有个丞相叫韦贤,因为他精通经学,对《诗经》、《尚书》特别有研究,被称做“邹鲁大儒”,所以他告老还乡的时候,宣帝赐给他黄金百斤。他的小儿子韦玄成得到他的传授,后来也做了丞相。当时在邹鲁一带流行着这样的谚语:“给儿子留下满箱的黄金,不如让他精通一部经书。”人们常用“韦金”作为称颂韦姓家族的典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