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的解释|野的意思|“野”字的基本解释
“野”字在古代写作这样两种形状“”、“”。《说文解字》说:“野,郊外也。”这样看来,“野”的本义是郊外、田野的意思。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一篇大家比较熟悉的诗:“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意思是:燕子双双飞,一前一后紧相随。妹子要出嫁,一直送到远郊外。这里的“野”指离城镇有一定距离的郊外。所以“野炊”是在野外烧火做饭,“野营”是集体在野外搭营帐食宿,“野战”是在要塞和城市以外广大地区作战。
唐代大诗人孟浩然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名句,描绘出这样一幅美景:一望无际的旷野,天似乎越来越低,与平地合二而一,以致感觉天比树还要低了;江水越清,水底的月亮越真,令人感觉月亮就近在眼前。白居易更有脍炙人口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里的“野火”指荒山野地里的火,而有时“野火”也指磷火,即鬼火。
“野”是辽阔、空旷的大地,所以广阔的平地叫平野,荒凉的野地叫荒野,眼睛所看到的空间范围叫“视野”。
“野生”是生物在自然环境里生长,所以“野”指不是人工饲养或栽培的动植物,如野兽、野兔、野鸭、野花、野草。成语“野鹤孤云”是比喻清高自在的人,这是因为鹤性孤高,喜欢生活在野外树林里。《庄子·逍遥游》中有“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句子,这里的“野马”不是指野生的马,而是指春天池塘中的水蒸气,远远望去,如野马奔腾。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游气,尘埃,小生物,都是被风吹着在空中游荡。
野生的东西不免带着野性,没有经过驯养的动物带有野性,而表现在人的品行上,那种粗鲁、蛮横、不受拘束的性格都可以称为“野”。《论语》中记载了孔子与子路的一段对话,当子路顶撞孔子后,孔子说:“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意思是说:你也太鲁莽了,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事,大概会采取保留的态度而不轻易表态。“野心”原指放纵不可驯服的性格,“狼子野心”是春秋时代的俗语,比喻生性残忍,其心难以驯化的人。现在多指有大而非分的欲望,如说野心家、野心勃勃等。
“野人”原指居住在郊野的人,引申为未开化的人或一般老百姓。《孟子》一书中记载,滕文公向孟子询问治理国家的事,孟子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这话的意思是:没有官吏,就没有人管理平民;没有平民,也没有人养活官吏。成语故事有“野人献日”,是说一对农民夫妇,冬天没有衣服穿,靠晒太阳取暖,觉得很舒服,农民对妻子说:晒太阳这么舒服,我们把这办法献给皇上,一定会有重奖。因为贫穷的农民是不知道高级的住宅和裘皮衣服是足以御寒的。“野人献日”这个成语后来一般用作自谦之词。
“在野”原指住在郊野,引申为“在民间,不当政”的意思,与“在朝”、“在位”相对。《尚书》中有“君子在野,小人在位”的句子,指国家落到小人掌权的地步。现在我们仍称执政的人下台为“下野”。“野史”是指中国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也就是不属于朝廷或者官方编撰的,与“正史”相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