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的解释|坐的意思|“坐”字的基本解释
有一则传说:金代的章宗皇帝完颜璟和李宸妃有一天在新建的一座高台上露天而坐。章宗皇帝很高兴,随口来了一句:“二人土上坐。”李宸妃人很机灵,马上回答说:“一月日边明。”两句联起来恰好是一副对联,章宗皇帝大加赞赏。“二人”对“一月”;“土上”对“日边”;“坐”对“明”,对得极为工整。上句是写实,下句是象征。“日”象征皇帝,“月”象征妃子。虚实结合,实在是天衣无缝。
那么“坐”字的本义是什么呢?《说文解字》上说:“畱,止也。从留省,从土。土所止也,此与留同意。”“此与留同意”就是说这个字和“留”字的意思是一样的。《说文解字》在分析字形的时候用的字体是小篆,小篆是战国时候秦国使用的文字,而其他六个国家用的却是古文,古文的“坐”(),真的是二人土上坐,跟我们现在写的“坐”字有些相似。清代的段玉裁解释说:“今古文行而小篆废矣。”意思是现在流行的字体是战国时期的古文,而小篆的字体作废了。
古人坐的姿势跟我们现代人坐的姿势也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坐法是:两个膝盖着地,臀部压在脚后跟上,叫做“安坐”。同我们现在的跪着差不多。三国时候有一个人,名叫管宁。他经常坐在一个木榻上,时间长了,木榻上放膝盖的地方都被磨穿了。可见,三国的时候人们还是这样坐的。现在流行的成语有一句叫做“促膝谈心”,就是两人面对面地坐着谈心,越谈越近乎,两个膝盖就不知不觉地向前蹭,直到蹭不动了,这才发现两人的膝盖已经顶在了一起。如果像我们现在这样坐在凳子上,要想促膝而谈,那可就不容易了,除非你一边谈心一边挪动凳子,那可就是自觉的行为了,形容两人关系密切的效果也就大为逊色了。
如果在安坐的时候把上身直起来,这就是另一种坐的姿势了,这叫“长跪”,也叫“危坐”。成语有“正襟危坐”的说法,说的就是这种坐法。其中的“正襟”就是整理衣襟的意思。
古代还有一种坐法,名叫“箕踞”。“箕”就是农村用来簸粮食的“簸箕”,是用来形容坐的姿势很像簸箕,“踞”也是“坐”的意思。这种坐法就是臀部着地,两腿向前伸直、叉开。这是一种很随便的坐法,也表示对人的不恭敬和傲慢。一般只有在很随便的场合或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才这样坐。据说,儒家大师孟子有一天外出,他的妻子一个人呆在家里,就用这种姿势坐着,孟子回来隔着窗户看到妻子“箕踞”,就很不高兴,认为他的妻子没规矩。
第三种坐法就是佛教徒的坐法了,也就是盘腿而坐,叫做跏趺坐。
古人席地而坐,也就是在地上铺上席子,然后坐在席子上。登上席子的时候,不仅要脱鞋,还要脱掉袜子,这是规矩。《左传·哀公二十五年》记了这样一件事:卫国国君和众大臣在一起喝酒,有一个大臣名叫褚师声子,他穿着袜子就上了席子,国君一看,非常生气。褚师声子就解释说:“我的脚上有疮,如果您看见了,您准会呕吐的,所以我不敢脱袜子。”国君一听就更生气了,叫他滚出去,吓得褚师声子一溜烟地跑掉了,国君还两手叉腰一个劲地骂:“我一定要砍掉你的脚!”
后代随着床、凳子、椅子等坐具的出现,坐的姿势也就改变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