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的解释|第的意思|“第”字的基本解释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第的解释|第的意思|“第”字的基本解释

《说文解字》中没有第字,它是一个后起字。第字的前身就是今天兄弟的弟。《说文解字》中不但有这个弟字,而且它还是一个部首。这是一个象形字。对于这个字的本义,《说文解字》解释说:“韦束之次弟也。”韦就是用皮革做的绳子,是用来捆扎东西的。束就是捆绑,次弟就是顺序。所以,弟的本义就是用皮革绳子捆扎东西的顺序。

在古代文献中,第的基本意义就是顺序。其他所有的意义都是从这个基本意义衍化出来的。《史记·萧相国世家》中说:“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意思是说,在楚汉相争的斗争中,平阳侯曹参身上受了七十多处伤,攻打城池,夺取土地,功劳最多。宜第一就是按顺序应该排在头一位。

把顺序固定下来,就成了等级。所以,第又有了等级的意思。《后汉书·孝献帝纪》说:“九月甲午,试儒生四十余人,上第赐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罢之。”意思是说,九月甲午那一天,国家对读书人进行考试,有四十多人参加了考试。其中上等的赏赐给郎中的职位,次一等的入选太子舍人,下等的就都淘汰了。汉代还没有科举考试,所以划分的等级也比较粗放,只分上中下三等。

从隋朝开始,有了正式的科举考试,等级也就分得很细。根据《新唐书·选举志》的记载,在科举考试中,根据文理的通顺程度共分四个等级,就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四等,合乎这四个等级的就叫及第。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谈到自己的经历时说:“我的家里比较贫困,一直到二十七岁才参加地方的考试。及第之后,虽然专心于国家的考试,但作诗却从来没有荒废过。”

参加科举考试没有合格的叫做不第或落第。唐代诗人岑参在《送胡象落第归王屋别业》一诗中说:“看君尚少年,不第莫凄然。”在诗的题目上使用了落第,而在诗的正文中却用了不第,可见这两个词的意思是一样的。科举考试,对于读书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一朝考试及第。像《儒林外史》中的范进,胡子都白了,还没有及第,那就不仅仅是十年寒窗了。落第就成了读书人的忌讳语。

在古代,老百姓居住的地区叫做里。每个里都有一个大门供人们出入。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小区。而王公大臣们的住宅却不在小区里。他们的住宅面临大街,而且有等级差别,所以名称叫做第。《红楼梦》中的宁国府和荣国府两座大宅院都是临街的建筑,豪华气派,占了整整一条街。唐朝徐坚等人所编写的《初学记》一书中说:“爵虽列侯,食邑不满万户,不得作第。”意思是说,虽然爵位达到了侯爵的级别,但是领地的人口没有达到一万户的,还是不能建造第。汉朝有东第、西第、北第,唯独没有南第。是因为皇帝面南称帝,为了避嫌,所以没有南第的称呼。到后代,作为住宅的第字的应用范围扩大了。比较豪华一点的住宅就都可以称为第了。比如府第、宅第等等。第字的用法甚至超越了住宅的范围,指整个家庭的社会地位和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这叫门第。比如说,书香门第就是指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较高,世代都有读书人。至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第一、第二的第,它只是一个词缀,放在整数的前面表示顺序。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